Jul.08.2014

當金融業日益重要時,國家經濟成長卻在下降、資產泡沫卻在增加?

9113407007_84da08e234_z

《BO》導讀:原文來自《經濟學人》,本文轉載自合作夥伴《觀察者網》。

一篇新論文顯示金融行業成本在上升。

每個人都知道,2008 年金融系統的崩潰對西方經濟損失巨大。但即使在由雷曼兄弟爆發的危機之前,金融也已經使經濟付出沉重代價。

這是巴黎經濟學院的紀堯姆·巴澤特(Guillaume Bazot)新發表的一篇文章的結論,他採用了一種不同的方式來計算金融的總成本。

通常,經濟學家用「附加值」衡量金融服務業對 GDP 的貢獻,這種方式主要關注費用和息差。銀行家一般利用貸款與存款的息差賺取收益:也就是所謂的 3 – 6 – 3 模式(存款利率 3%、貸款利率 6%、下午 3 點出現在高爾夫球場)。

但現代銀行也以資本利得、利息和分紅的形式從證券中獲得收入。這種現象在金融危機前幾年尤為普遍,那時銀行越來越多地以自有帳戶參與承銷、做市和交易。這些資本收益不計入附加值。但巴澤特認為,「只要資本收益令金融仲介機構產生工資和利潤,它就是類似金融服務的隱形消費。」

當巴澤特將資本利得納入計算後他發現金融行業占 GDP 的比重在近幾十年內一直穩步上升。這不足為奇。每天的晚間新聞都在強調金融對經濟的影響,最優秀的、最聰明的畢業生都加入了金融行業,按威利·薩頓(Willie Sutton)的話說,「這是錢所在的地方。」

635393687087259147

金融行業占 GDP 的比重穩步上升

更棘手的問題是,這個越來越擴大的金融市場是否也變得更有效率?

有一些積極的跡象。證券交易中的顯性成本(以傭金和買賣價差的形式)已經下降。然而,對大機構而言,評價他們的交易對市場的影響更加困難:

當他們進行大額交易的時候價格可能呈反方向大幅變動。投資者也可以利用諸如追蹤基金或交易所交易基金之類的低成本基金管理方式,儘管在過去 30 年內,收費更高的私募股權基金和對沖基金也在崛起。

巴澤特通過比較金融行業收入與金融資產儲備計算金融單位成本 ——「金融行業每創造一歐元,並維持一年的實際成本」。他發現,除法國外(法國是穩定的),單位成本在過去 40 年內上升;紐約大學的湯瑪斯·菲力浦(Thomas Philippon)2012 年發表的一篇文章顯示在美國也存在相似結果。

在低利率時期這個結果稍稍有些奇怪。

從歷史上看,銀行在高利率時期收益表現最佳,因為他們可以擴大息差,在存款利率幾乎不變的情況下提高貸款利率(儲戶對帳戶變動反應十分緩慢)。

巴澤特發現在上世紀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的高利率時期單位成本卻有上漲。但在自 2000 年起至今的低利率時期,單位成本並沒有如預期般下降。相反,銀行的資本市場活動進一步推高成本。

在對於金融行業在全球經濟中的角色的爭論中,這篇論文是一項有用的貢獻。什麼原因使銀行家和基金經理賺取高收入?可能有人會說,因為他們以低債券收益和高股票估值的形式為商業活動創造了低資金成本。但一個很棘手的問題是:低資金成本更像是央行政策和低通貨膨脹率的結果。

另一種觀點是,這些高收入是經濟學家所謂的「租金」:擁有經濟特權地位者獲得的超額收入

金融行業是被保護的,因為當他們運營不佳時政府和央行會出手相救,而化工行業就無法享受相同待遇。金融行業還可以從資訊不對稱中賺錢:它出售的許多產品非常複雜,客戶可能直到交易達成後才知道其全部成本

金融行業需要回答的核心問題是:為什麼在它的重要性上升的同時,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卻在下降,資產泡沫也越來越多?

不可轉載
BuzzOrange 報橘
關注台灣與全球政經動態,思考那些科技無法解決的事情。提供新聞之外,更希望提供一個場域讓你和我們經常地問「為什麼」;不要再別人說什麼我們就信什麼,所有事情不再只有「是非」、「藍綠」的二元選擇——我們需要思考,需要一直問為什麼。
關注台灣與全球政經動態,思考那些科技無法解決的事情。提供新聞之外,更希望提供一個場域讓你和我們經常地問「為什麼」;不要再別人說什麼我們就信什麼,所有事情不再只有「是非」、「藍綠」的二元選擇——我們需要思考,需要一直問為什麼。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