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19.2014

Second Skin 第二層皮膚 當代設計新肌體

身體一直是設計創意發想的主要參酌點,不僅是因為人類喜歡依照自身的形象來模塑物件,更因為功能性的物件會時常貼身接觸我們的肌肉、皮膚與骨骼。

科技進步補強了人類身體天然皮膜的不足,延伸並支撐人類的身體、彌補其缺憾,使我們得以馴服地球上不適合生存的區域。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占了近兩成的重量。

皮膚不僅因性別、種族、年齡而產生差異,她與我們的身體相連,界定內外在;她是神經的終點,給予觸覺,讓我們對於冷熱能做出回應,甚至能自我修復和替換。

皮膚的特性成為諸多先進材質與設計物件的靈感來源,許多當代設計的造型與概念直接反映了自然與人工的合成形態:比擬肌膚觸感的柔軟材質、宛如有機生命的物件造型。在這樣的有機生態之下,設計品更為人性化、更配合人類的生活形態,如皮膚一般對當下環境有著立即調適與反應的能力。

皮膚隨著人體的曲線變化,由厚而薄、緊而鬆,從外露的體表延伸到內部體腔。她是一種自我修復、代謝的物質,外緣看似鈍化無感,內層則滿佈神經、腺體及毛細管。

皮膚既生亦死,外圍薄薄的上皮層由細胞所構成,逐步推擠向體表,被壓縮為一層沒有生命的物質。

設計就如同皮膚一般,遊走於生死疆界。人類運用物質來維繫生存並征服世界,仰賴各式各樣的人造產物,並將人的自我認同融於所使用的物品。

而我們對於人造物日益加深的依賴引發了焦慮,Cyborg意指部分為生物、部分為機械的個體,雖然這一詞彙不免令人聯想到妖異的生物,但它也能指涉已慣於隨身配備著手機、腕表的現代人。

譬如Apligraf就是一種將活人類細胞當作種籽,以膠原蛋白作為苗床,所生產出的皮膚替代品。伴隨著這些發展的是既興奮又恐懼的感覺,後人類有機體來勢洶洶地在物體表面成形,從原本聚焦於骨骼架構移轉至皮表之上。

人類身體的本質正歷經改造革新,現今具有生命的器官已經是商業上可販售的產品,物體與建築變得像是天然有機體。身體與產品、自我與他人、自然與科技間的藩籬逐漸收縮中,顯得既美麗又令人驚恐。

相當幸運從胡思二手書店購入這本2007年由Ellen Lupton策劃,紐約、臺北、高雄三間美術館合作的展覽細節書刊,我愛不釋手一翻再翻,到在此節錄整理出重點跟各位分享。

不可轉載
Grande Fang
Grande Fang - Founder / Creative Director Mad Native Clothing - Chief Marketing Officer / Public Relations Fliper Mag - Writer Taiwan new generation magazine - Commissioner
Grande Fang - Founder / Creative Director Mad Native Clothing - Chief Marketing Officer / Public Relations Fliper Mag - Writer Taiwan new generation magazine - Commissioner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