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還滿愛台灣的,光是好吃好玩好方便,人又nice這幾點,就讓我就算每一次出國幾天都會開始想念台灣。
但唯獨一點,卻是讓我感到有點難過或者是失望的地方,那就是在 window display 上面這個環節,出了一個很嚴重的美感的錯誤。
逛街找衣服造型的工作,讓我比一般人更多的機會,走進品牌、店家、或者是專櫃,常常第一眼,你看不懂整間店到底要營造什麼氛圍,或者是說,他自己覺得他營造的是一種氛圍,你看不懂的那種。
舉例說明好了,你走一趟東區的店家,嗯!就是那幾條161巷阿、187巷阿等等,雖然看起來店家林立,但窗戶裡面的擺飾,都會說不出來的怪怪,不外乎是幾點:1.一定要放很多的娃娃人檯穿上衣服。2.如果是鞋店就會把整間店店長覺得最好看的鞋子通通塞滿櫥窗。3.如果是想要炫自己新設計好的招牌,一定會螢光顯眼掛在玻璃的正中間。4.或者是看的到外露的軌道燈打出很不聚焦渙散的燈光把櫥窗裡的商品照的亮亮的。5.幾乎可以說是隨手買的到的櫃子系統出現在櫥窗裡面,類似堆積木一樣也沒邏輯的放著。
以上幾點是幾個比較容易觀察到的,自己一直都在想到底是出了什麼問題,導致這些奇怪 window display 的出現呢?是不是我們的店家品牌或者專櫃,都要跟桃園機場一樣,連第一眼印象都做不好?然後還不斷搶著說要有競爭力?
我自己的歸類如下:
1.台灣真的是一個太日式的國家,所以很習慣用日系百貨的經營方式,以專櫃經營,格局有時候就變得太小,不像是大品牌,運用大店模式去操作整個 brand 形象,這邊可以舉例像是國際精品所開設的店鋪,鄰近的如香港好了,往往可以看到獨棟整體完整的品牌店鋪,整間店的裝潢跟陳列都是在一開始就設計好了。
2.台灣的中小企業精神強烈,應該說台灣人是世界上老闆最多的地方,不論這樣好不好,雖然說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個性小店同時存在,但大家往往又把開店想的太簡單,隨隨便便租了個地方,hanger 擺一擺就說開店了,不論你進了什麼東西,就算是很強大很有型,只要門面不好看,又要怎麼吸引人呢?
3.選擇性太低,大家同質性又太高,所以競爭力又更少,這邊在回到第二個點,因為門檻不是那麼高,但人人又想要可以自己做些什麼證明自我價值,不管你是不是因為賺錢還是單純分享美感跟服裝給人,只要店開了,你看著左右鄰居上下巷子,都是差不多那個樣子,你真的還會去想要把自己弄的更怎樣嗎?有許每個人還是會想要更好,但是好像還是少了那一點帶頭衝的點,所以我看來看去好像就是那樣。
4.商品相似度太雷同,關於這個點我已經說過幾次了我猜,我甚至懷疑,東區的店家,都會有一本東區商店街自助會的工商名冊,裡面表列本季應該進些什麼東西擺在櫥窗,所以大家都一樣,我有你就會有,We Are Good Friends。
5.回到一個很實在的點,大家開店不是用 life time 的想法來做,沒有想到要擴大、更加完整,所以不願意投資在裝潢、更不用說投資在整個建物上的設計,當然這也要說說房東文化跟不斷上揚的租金,讓更多這樣的問題產生,只要大家不是用長久心態來開店的話,當然就沒有必要說門面上出了什麼問題。
說了這些,其實硬要去講,是也可以講出許多不同的問題,歡迎大家一起來腦力激盪,這裡不是要去否定些什麼,是希望還可以更好,就像我們40年前的桃園機場,在全球還能排名前幾名(機場好衰,一直被罵),為什麼日本店家小小的,卻又都能經營出不同的味道?我走一趟韓國新沙洞,整整齊齊漂漂亮亮、你們說日韓緯度高看起來比較漂亮,那走趟HK好了,雖然他們極度資本,幾乎都是財團大品牌,但不能否認,他們在 window display 上面的功力,就連百貨公司裡面也常常能夠見到大型的合作案,讓整個建物更加美觀。
台灣其實是個店家文化發揚很強大的地區,我們有自己的強項,更應該培養出高一些的美感,雖然前面抱怨了那麼多,但說真的,還是有許多店家滿用心在做這一塊的,像自己就非常喜歡Artifacts每次的Window Display,順應著不同的主題,可以看到很用心的在找道具,跟一個專門的陳列團隊在弄,invincible也很厲害,次次主題都有中,Juice有時候也能看到驚人之舉,以前出國,夜晚走在街上,常常會看到半夜一群人躲在櫥窗裡面弄東西,在台灣,倒是這種職業比較少見,除了品牌附屬的image美術團隊之外,多出現在百貨公司信義區周邊,店家、品牌就比較少在半夜看到一群人躲在裡面裝潢,實屬可惜,因為,哥一直覺得,能在半夜沒人煩你的時候,去做一個隔天大家看到會哇大叫一聲的工作,是一件極度浪漫到不行的事業了。
A.Gonz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