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識別系列之一
究竟是圖還是文字?
對於要創立一家公司、開設一間店鋪、經營一個品牌,甚至是越來越流行的個人化形象塑造,每個人所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我要先做一個 logo 來代表自己,但是台灣的業界對於 logo 的設計與認知,常常會有一些模糊地帶,甚至是迷思,尤其是中文的 logo,在夾雜著傳統中華文化的基因,與接受現代化(西化)教育體系的台灣,彼此之間碰撞出了一些矛盾點。
或許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我試著從以下三個角度來理解
1、歷史的角度
2、logo的結構
3、中文的辨識度
(今天先避開視覺識別、標準色、應用等其他層面問題)
我們可以從歷史的發展中發現,為什麼台灣的人對於 logo 比較沒有觀念?因為台灣主要是大中華文化圈底下的一員,而中華文化自古以來對於「標誌」的觀念就相對薄弱,為什麼同樣擁有長遠歷史的歐洲、日本都發展出了標誌的概念,而中國卻沒有?簡單概述一下,從紋章學的角度來看,最早的紋章概念可以追溯到原始部落時代,人們會在身上裝飾一些顏色或塗鴉,而慢慢演變成為部落的標識,接下來無論是為了祈福、為了恫嚇還是為了區分敵我,人們開始在盾牌、盔甲上裝飾圖像,如獅子、老鷹、熊…等等,羅馬軍團便是如此。接下來慢慢有了貴族、階級的出現,各個諸侯獨霸一方,各有各的勢力,因此標誌可以代表一個家族、集團甚至國家,有了向心力,集團內的人會認同自己的標識,進而產生榮譽感,例如某某騎士團,被女王獲選為騎士團的一員,賜予標章,是多麼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啊~~。
所以標誌慢慢的發展成為代表一個集團思想的象徵,做為「視覺識別」,象徵理念、權利、榮耀…等等,這點在歐洲與日本等擁有諸侯和貴族的地方都可以看到。
而中華文化在早期發展也是如此,擁有諸侯與封建制度,但是自從秦始皇統一之後、中國有了地球上其他地方沒有過的極度中央集權統治,所有的功名由皇帝指派,雖有權貴,但無法成為勢力,加上每次改朝換代,第一件事就是肅清前一朝代的派系權力,所以長久下來無法產生如歐洲或日本般的家族勢力。再者血緣、宗祖關念相當深厚,以姓氏為榮,如楊家將、岳家軍等等,慣以姓氏做為家族間的區隔。
或許還有其他種種原因,總之我們可以發現到中華文化雖然有許多精美的紋飾,漂亮的圖騰,卻鮮少應用於「識別辨識」上面。
再來我們先來看看所謂 logo 的結構,logo 的排列方式千變萬化,沒有一定什麼是「好」的標準,但基本型大約如以下圖
英文的識別標誌相當慣於使用文字,如字首字母的圖像變化或是排列組合的應用,因為英文字型本來就是比較線性的圖像文字
而中文的 logo 目前大多習慣一個圖像 + 單位名稱 + 英文,這也是被最多企業主所接納的所謂「標準」的 logo 型式,而我們必須要理解到,要將這樣的組合視為一個整體,是個完整的物件,所以三合一才是一個標識。
不過中文 logo 這樣完整的看沒有問題,當分開來之後就會出現一些迷思
圖文分開後單純文字的部分,使用上的習觀性相當相似於傳統的扁額文字,因此設計完文字 logo 要做成招牌,會造成許多業主心裡的疑問,這是 logo 嗎?
許多舊觀念的人會無法接受寫幾個字沒有圖樣,依然要收幾十萬的 logo 設計費用(我不會畫圖,你幫我畫 logo 我沒話說,難道字我不會寫嗎,就算找書法名家寫,一個字一萬也比較便宜),並且也牽涉到第三點閱讀性的問題 ─
到底是圖像還是文字?
即使很多名牌的 logo 就是英文字母的組成,大家也都能接受,或許因為畢竟隔了一層文化,下意識我們還是將它圖像化,但是一旦換成了中文,很多人就會開始鬼打牆,如鼎泰豐的 logo,是以文字組成,很有氣勢的書法字,但是因為我們「看得懂」,所以會不由自主的去「閱讀」它,無法將它視為一張圖像來看待,如以下的 DM 廣告
究竟是 logo + 標題:擴大徵才,
還是 鼎泰豐擴大徵才?
由於中文的辨識度相當強,所以造成許多人在判讀中文 logo 時會在這邊卡關、打死結,其實我們只要有一個正確的觀念,那通通都是圖像就對了。
logo 它就是一個標識、一個圖像,是不可更動的,既然你看到的鼎泰豐不會今天是黑體字,明天是明體字,那又何必把它當成「文字」或「字型」來看待呢?或許歷史的因素與傳統的習慣,造就了今日的華人對於中文 logo 有種難以言喻的尷尬感。
關於 logo 的應用,我們是以西方的概念與設計美學來切入,然中華文字有自己的美學系統,在這樣的碰撞下,中文 logo 還有相當多模糊地帶與探討空間,是值得我們去發揮創意的,這點無論是在設計者,或是業主身上都是相同的。
文 / 生活之外的生活 電影 / 設計 / 藝術 / 生活美學 王吉米 │ 圖 / 王吉米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