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導演 Richard Linklater 於1995年拍攝:愛在黎明破曉時 Before Sunrise,2004年推出續集:愛在日落巴黎時 Before Sunset;沒想到九年後,原班人馬再接再厲,為全球影迷獻上:愛在午夜希臘時 Before Midnight,引發熱烈迴響!
老實說,之前對第一部沒有特別喜歡,只覺那種少年不知愁滋味,在異國一見投緣的故事,還蠻似曾相識。第二部兩人在巴黎重逢,聊到欲罷不能難分難捨, 讓曾在法國念書的我心有戚戚焉。現在第三部出現,只看預告我就愛上了,這部片不管好不好看,已經是經典!
幾乎所有續集電影,都是商業片。其他電影在我印象裡,有法國導演侯麥 Eric Rohmer「四季的故事」系列,同樣是一直碎碎唸,但四部片不是同人物。波蘭導演奇士勞斯 Krzysztof Kieslowski 的「藍、白、紅」系列,故事不具連貫性。
維持同主角且延續性長的作品很少如:法國導演楚浮 François Truffaut 由男孩安托萬為主角,長達20年的五部自傳性作品。英國導演 Michael Apted,1964年開始為 BBC 拍攝,每隔七年一部,長達49年的小孩成長紀錄片「7Up」、「14Up」…「56Up」。
愛在午夜希臘時,敘述兩人終於結合,但昔日浪漫戀情,似乎被日常生活的瑣碎煩事,磨得無趣平淡。三部曲到此,實在太厲害,用時間和生命在拍片啊!劇中人物,像是一起長大的朋友,情節中兩人喋喋不休的珍句妙語,絕對也讓跟著年長的觀眾們,投射出某種自我思辯。
愛情的真諦是什麼,我們難到不是常常在思考,或者對著伴侶反覆不斷的辯論嗎?唯一不變的真理是什麼都會變,那愛情的面貌,就算在同樣的人或伴侶身上,又怎能維持當初青澀的情懷呢?沒有人有答案。也許玩味著劇中幽默的對白,會找到不同的,一點點的領悟吧。
聊到這,八卦一下我和歐樂的故事。我們20歲時,在飛往巴黎的飛機上認識。造訪了彼此德國法國的居所,擦出了小小的火花,後來相隔兩地也就各自投向自己的生活。快30歲時,我們在台灣重逢,面對長大開始工作的歐樂,驚覺他變成有成熟有魅力的男人了!天雷勾動地火,不管相隔遙遠,每次相聚後都依依不捨預約不確定的再見。經過幾年努力,我們結婚生子,定居在德國,到現在快40了…
朋友總會好奇我們的故事,認為異國戀情十分浪漫。但是浪漫是什麼?個人覺得越所謂“浪漫的”故事背後,總有更多的辛苦和付出。孤狗一下:浪漫的 romantic 這個形容詞是從法國的 romance 轉化而來,即傳奇或小說。約1654年英國人才第一次使用“浪漫的”這一詞語,意指傳奇般的、 幻想的、不真實的,到了十八世紀,穫得“宜人的憂鬱”這樣一種附加的含義。
是的,不真實、不切實際,在青澀的年少時期,是信手拈來的憂鬱。住在一起,每天跟同樣的人吃喝拉撒睡,有小孩後,話題和生活重心繞著寶寶轉,要如何在柴米油鹽中,找到當初那種怦然心動,那種單純、傻氣,只為著彼此存在而開心的感覺?你問我?我也在問自己!
有次問歐樂:跟我在一起那麼久會後悔嗎?他沉默了許久… (八成心裡想:媽的,這女人又月經來了?) 回答:不會,在一起經歷了那麼多之後,怎麼會?
喜歡小王子裡的一句話:C’est le temps que tu as perdu pour ta rose qui fait ta rose si importante. 你為你的玫瑰所花的時間讓她變得如此重要。死生契闊 與子成說 執子之手 與子偕老。雖然少了熱血與輕狂,可是能和他慢慢穿過時間長廊,不時回頭細說路途上的點點滴滴,現在的我,覺得這樣挺浪漫的!
本文章為創用授權,轉載請註明本站出處。
文 / Justine │ 圖 / Justin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