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現在最火紅的新聞焦點是誰?不是政壇官員,也不是哪位藝壇明星,其實是日前才六個月大的貓熊寶寶「圓仔」,但「圓仔」可不是唯一在近期搶佔各頭條的動物偶像,還記得前陣子台灣媒體瘋狂的追逐「黃色小鴨」嗎?說到這隻小鴨,雖然它只是一隻使用PVC製作的放大版塑膠鴨,但其熱門的程度完全不輸任何活生生的生物,從首度游進高雄光榮碼頭,到現在七逃來基隆,彷彿大甲媽祖遶境,每到一處總是吸引了圍觀人潮及話題!
當這黃色浪潮還未消退時,隨著「圓仔」於1月初開始在動物園接客後,又掀起另一波黑白色浪潮!「圓仔」圓滾滾的模樣,搭配她傻憨憨的表情,舉手投足間都牽動了台灣人民的心,甚至粉絲們還封她「萌主」的稱號,直接把郭采潔、楊丞琳、郭雪芙等一票女星都比了下去!
除了粉絲看到心目中的偶像笑呵呵之外,賣周邊商品的廠商可也笑得合不攏嘴,除了琳瑯滿目的「圓仔」商品堆滿了專賣店,網路及實品商店也陸續推出各種千奇百怪的貓熊系列商品,「圓仔」似乎成了財神爺,只要用她肖像做成的產品,就能精準抓住粉絲的心,有如魔力般的使人掏錢出來,連帶掀起了一股搶購熱潮!
但是否也有人跟我一樣,對於這一波波利用動物型態所製作的商品感到視覺疲乏了呢?從早期的大象林旺,到後來的無尾熊、國王企鵝、以及現在的貓熊,商人每次都無所不用其極的將這些明星動物的肖像強加在新商品之中,認為只要有偶像光環的加持,商品就能熱賣,顯然台灣民眾也相當的買單,廠商當然就樂得持續不費腦的滿足需求,大賺動物財!正因如此,台灣這幾年突然冒出了許多同質性相當高的「仿生設計」商品,令人感到眼花撩亂!
其實,這種COPY大自然生物的設計手法,早在人類懂得利用雙手製作求生工具之後,就已經開始了。由於生物具有演化的本能,為了應付大自然多變惡劣的氣候以及環境因素,逐漸形成了自有適應外界變化的本領,而聰明的人類,也試著合法「剽竊」這些本事。
中國的祖先有巢氏在樹上築營巢,以防禦猛獸的攻擊,無疑是模仿了鳥類;古代人伐木鑿船,打造做出似魚形的船體;希臘神話中提到伊卡洛斯使用蠟黏合羽毛做成像鳥一般的翅膀,飛出迷宮;到了後來,萊特兄弟分析鳥翼形狀和結構,觀察鳥的飛行運動,設計出動力飛機讓人類遨遊天際的夢想得以實現,這些林林總總的設計經驗,其實歷經了十分漫長的發展過程,從簡單到系統,從不自覺到逐步自覺,而直到1960年斯蒂爾(Jack E. Steele)才將這段過程賦予仿生(bionics)一詞,就是指向生物學習、模仿或取得啟示,仿造各種生物的優點以用在人類科學技術的創造或改進。
從最早的求生需求到後來的科技進化,人類時常都從自然界汲取靈感及經驗,直到了最近幾十年,「仿生」這門學問才逐漸應用於創意設計方面,舉凡建築設計、工業設計、家具設計都可以看到仿生概念的影子。
最具代表性的仿生建築應該就屬烏松(John Utzon)所設計的雪梨歌劇院吧,它的貝形外殼以陶瓷鋪設,在陽光及港灣海水的襯托下,展現出朦朧、夢幻之美,這樣特殊的外觀特色也讓它成為了澳洲的指標象徵,並於200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文化遺產。
遠在太平洋另一端的美國紐約,也有一個仿貝殼外型建築,它就是美國傳奇設計師萊特(Frank Lloyd Wright)所設計的古根漢美術館,外觀就如個大白貝殼,走進內部仰看,整體的展覽空間也採用貝殼螺旋造型延伸向上,創造出一種奇特的觀展動線及有效的空間利用。
此外,各先進國家皆有的巨蛋體育館也是另一種仿生建築,其中2007年落成的北京國家大劇院,半橢圓狀的造型設計,雖被暱稱作「水煮蛋」,並且一直受到外界輿論的波及,但不可否認的是,夜晚降臨時,劇院從外殼散射出的點點光芒,所營造出的迷人情調與氛圍,還是不禁讓人震懾於它的美麗!
不僅可從有生命的物種學習,生態中的萬物其實都可變成靈感的泉源。世界知名女建築師Zaha Hadid的設計語彙常應用「水」這個大自然元素,充滿流動性及有機的空間線條在她的作品中可說是隨處可見,她於2008年替西班牙設計的世博會場,充分展現她既柔軟又充滿力度的設計手法,可說是她的顛峰之作。
仿生設計除了在建築上的應用之外,也常體現於商品與家具中,Thomas Pedersen就曾以魟魚在海中的游動姿態而獲取靈感,設計出Stingray搖椅;荷蘭時尚設計師Marieka Ratsma與美國建築師Kostika Spaho合作設計的高跟鞋,就是從鏤空鳥類骨骼所啟發出來的;而把生物型態仿造玩到極致的,當屬西班牙設計師Maximo Riera,他將動物的造型、紋理甚至肌肉結構,都維妙維肖的融合在他設計的座椅之中,其中囊括了爬行類動物、哺乳類動物及昆蟲,每一個設計都保留了動物的自然活力,也包含了設計師對於生態的崇高敬意。
不只如此,現今人類所擁有的科技技術,以及正在進行中開發的未來科技,也都受到「仿生」的影響,例如從蓮葉而啟發出來的奈米技術,解析蒼蠅的直角轉彎飛行能力去發展微型飛行載具,以及研究直翅真鯊的鋸齒狀外皮來製作抗菌表面結構…等。
這門向大自然請益的學科,最初以複製形體仿效功能,到了後來透過隱喻、類比等手法深入生物結構的複雜特徵,人類正不斷的藉由觀察,發揮思考及整合力,留下每段時代的設計亮點!對比於現今台灣盲目的追隨熱潮,「設計」了一堆琳瑯滿目的動物商品,卻無特別考慮動物個體及產品機能間的關聯性,只單純的套用明星動物的肖像,或直接模仿動物整體外觀,這種只憑一己喜好或是短期利益考量,而直接賦予產品造型的設計思維,從「仿生設計」的發展軌跡來看,確實有些浪費了人類的創造能量,且當這波熱潮過後,會留下怎樣的設計結晶,抑或又只是一種設計浪費,看來是應值得我們深思的!
本文為授權轉載,不得轉載。
文 / Aster Wei │ 圖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