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是一個工具,用來處理大家都知道但視而不見的事物。我的照片是要表現你看不見的事物。」──Emmet Gowin
我們是帶著什麼樣的心情去拍照的呢?這樣一種在拍攝之前的心理差異,或許決定了我們會成為怎麼樣的攝影師。在攝影技術與器材發展日新月異的現在,人們所拍攝出的照片卻顯得大同小異,似乎與一百年前沒有太大的差異。
人們依然在拍紀念照,與更多的糖水照──出水芙蓉、美少女、艷麗的風景。人們了解到要拍攝更好的照片,需要使用到更好的器材與更多的配件,除此之外,也越來越多人鑽研攝影的技巧與原理。現在人常常草率的將一個三句不離光圈快門景深視為專業攝影師,認為他「懂」攝影,經常討教於對攝影術語琅琅上口的人。
有時候總讓人覺得,攝影似乎很難。一方面攝影的群體他進步的速度太慢,一方面要踏入這領域的門檻似乎不低。
我並不喜歡只和人聊器材與技巧,但這往往是攝影人之間交流的一個必經的階段。我想玩攝影的人總歸是害羞的,而成為每張回憶之後的掌鏡人,自然在交流時顯得委婉,要經過許多試探。
我仍然相信大家總會對自己拍攝出來的照片有所想法,只是攝影人著實不善開口,也不善解釋。他們最後總想以一張照片了事,認為其中包含了千言萬語。
事實上也經常如此,但總是抱持著「我的照片說得夠多了,我不想多說甚麼」往往意味者自己也不懂自己的照片或者簡簡單單的孤傲罷了。儘管我們視作品完成後,作者就不必再多說甚麼,一切任由讀者去完成解釋。但我認為,這只有在作品足夠引起討論與廣泛的解釋時,才成立。譬如李安的《少年Pi的奇幻之旅》。
作為小小的攝影愛好者們,還是勇敢的替自己的攝影信念發聲,向人們解釋自己的作品吧!
踏過聊器材與技巧的階段後,我們就來聊作品的what與why吧!
所有攝影人在拍攝前與拍攝後,都應該捫心各問自己一次:
「我為什麼要拍攝這張照片?」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