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的觀看方式,反映在他對題材的選擇上。畫家的觀看方式,則可根據他在畫布或畫紙上留下的痕跡重新建構。不過,雖然每個影像都具現了一種觀看方式,但是我們對影像的感知與欣賞,同樣也取決於我們自己的觀看方式。」──約翰‧伯格等《觀看的方式》
在上週的文章中,我們談及了數位攝影與底片攝影之不同。簡而概括,數位攝影被認為是速食的,而底片攝影被認為是溫情的。為什麼會造成這樣關鍵性的差別?當然,這就跟「全片幅」這個名詞一樣,在數位攝影誕生前是不存在的議題。所以在討論前便已經預設,在數位攝影發明並流行後,傳統底片攝影不管在精神還是在定位上,都已經產生了改變。
然而在本質上,不可諱言,底片攝影終究只是攝影的早期形式而已,甚至在嚴肅的創作與商業應用上,仍然有數位難以輕易撼動的品質。
也就是說,底片攝影在現在的攝影領域中,他到底站在什麼樣的位子呢?顯然不是主流的職業市場,撇開另立叢林的藝術攝影不談,在分秒必爭的職業市場中,數位攝影的即時與方便性佔了太大的優勢。所以我們今天只談大眾與休閒市場中的數位攝影與底片攝影。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塊市場中,所謂過時的、早期的攝影形式的底片攝影,卻要價不斐。
如果說數位攝影滿足了我們大部分的需求,方便、味美,儘管我們不了解箇中道理甚至我們為什麼吃他。但在數位時代回去追求底片攝影,並不像一個人放棄速食而選擇自己開伙那麼簡單。
底片攝影在數位浪潮底下,至少有一個,甚至可以說是最大的轉變。那就是攝影行為的再商品化。數位攝影的發展侵蝕了底片攝影的市場基礎,攝影作為一項實用的生活工具,數位相機替家庭與個人帶來的方便性遠超過底片相機。而傳統底片市場在實用性大打折扣的情況下,被迫重新定位,重塑了底片攝影整體的價值觀。
實用性被正式放棄,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潮流式的特殊攝影風格。而這種風格也不能過分簡約成所謂的「LOMO」攝影風格。我認為,這種情況呈現了一種懷舊卻無法真正放棄便利生活的現代人態度。
我們會嚮往鄉間的純樸生活與美景,卻離不開都市的便利商店式生活。
這種態度的具體實踐,就是在數位的機身上,置入了底片風格的色調濾鏡,透過一種劣化的方式模擬底片攝影傳遞的風格與感覺。更遑論為了更真實的體會這種「瑕疵風格」(已不能說是底片風格了),而花費大筆金費投入購買玩具底片相機的行為。
在很多的情況下,為什麼套用底片風格設定的「數位照片」顯得更佳?更有氣氛與感覺?顯然這張照片並沒有變得更好,在事前的曝光數據與構圖上已經底定大半評價。那為什麼我們經常仍陷入要替照片偽裝成底片風格影像的陷阱呢?
我認為,是因為底片攝影本身,除了實用性的剝離,其本質上已經脫離攝影的工具結構,也就是我在上週曾提到的「不屬於攝影的攝影」。底片攝影與數位攝影作為實用工具的斷裂,連帶的,使用底片攝影與產製底片風格影像,在手段與媒介上與數位攝影截然二分,也影響了觀者的觀看方式。
在面對一張數位相片與一張(不管是不是後製出來的)底片風格相片,我們在前提上是用不同態度去觀賞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底片風格的色調、光影的呈現方法、不同於我們習慣的紋理與光澤,陌生化了我們慣常的經驗視覺,從而迷幻了我們的眼睛。
在檢視一張底片風格影像時,我們一看見不同凡響──陌生的氣氛與質感,我們就放棄思考構圖與影像的鋪陳,流連忘返於一種難以壓抑的懷念與追思之情中。然而,垃圾食物儘管拆開來擺盤,終究不能改變其被稱為垃圾食物的原因。
我們應該做的,是在檢視任何一張照片時,嘗試著將自己抽離那迷濛夢幻的色調之中,冷靜的欣賞,而不是輕易的被影像中陌生的感覺勾引。
Morpheus Photomagine
關於攝影的邏輯以及影像與文字兩者間敘事的思辨。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