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高緯度地區每當夏季日落後,天空中都會出現閃著微光的雲朵,今年這些稀薄的發亮雲層比過去更早出現,同時也向低緯度區域擴張。
夜光雲在地球大氣層出現的海拔高於其他雲種,1885年喀拉喀托火山爆發後,人類首次觀測到這個現象。原本只有北半球極高緯度的居民能欣賞這幅奇景,不過近年來這種現象的亮度及頻率都逐漸增加,也開始出現在緯度較低的區域。
2009年,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科學家指出,夜光雲南移其實是氣候變遷的警訊,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AIM衛星雲層最新觀測資料亦支持這項論點。
AIM首席調查員羅素(James Russell)指出,「甲烷(編按:甲烷主要的溫室氣體之一)抵達大氣高層,經過一連串的複雜反應氧化成水汽,增加了造成夜光雲的冰晶,」因此,甲烷排放量增加後,會提高夜光雲出現的頻率。
由於極圈夏季氣溫上升,水汽在大氣層的位置變得更高,流星燃燒、火山爆發、火箭升空造成的粉塵微粒有助於冰晶凝結形成雲朵。結晶雲在日光下呈透明,但在暮光下反射陽光就成了夜光雲,由於雲層在大氣層內位置極高,甚至在漆黑的夜裡也能看見亮光。
通常在太陽亮度最低時,夜光雲會最明顯,可是今年恰恰相反,因為今年預估是日光最強烈的年份。
這些變幻雲層提醒世人:大氣層彼此相連,科學家稱之為「大氣遙相關」,大氣內溫室氣體濃度增加後,使得平流層降溫改變了全球空氣流動的模式,但確切的答案仍是個謎。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太空科學實驗室物理學家伊梅爾(Thomas Immel )表示:「科學模型尚需很長時間,才能趕上AIM觀測結果,」在NASA下次研究大氣層高空變動的任務中,也將由他來擔任首席科學家,ICON衛星則預計將於2017年升空。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