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來人往的車站是遊客與歸人齊聚的空間,而在大廳中,暖黃燈光一亮精神奕奕的四字「臺北車站」,便照亮了鄉愁與深刻了歸屬。週末的華山園區是大家放鬆的好去處,方拱門一旁的石碑大字題著「華山 1914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經典民國時代劇「一把青」,看淡了絕望才不濃而無奈才不痛,片頭三個字刻畫著大時代的悲與痛。還有著許多經典題字,你一定看過:搭飛機時「入境出境」中華民國入出境查驗章、金石堂書店的標準字等等,經底之作無法一一細數,而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題字,皆出於台灣第一女性書法藝術家 —— 董陽孜之手。
1942 年出生於上海的董陽孜,從小就跟著父親學習書法,十歲來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畢業。在求學期間曾先後向莊嚴、臺靜農與傅申等書畫家習字,畢業後對於藝術深感興趣的她繼續赴美國深造藝術創作,就讀麻州大學藝術系,主修油畫、副修陶藝。麻州大學畢業後,她前往紐約從事平面設計工作,當時曾獲全美創作設計展封面設計獎。自顏真卿的楷書、魏碑臨寫入門,經蘇軾與黃庭堅等的傳統書家行草,每一種字體董陽孜都認真鑽研。最後她用自己的人生經歷,結合平面設計的排版、藝術的意境、書法的筆觸,走出了獨一無二的書法藝術。
不斷在挑戰自己的董陽孜,認為自己不只是書法家,而是藝術家她打破自己的極限,用她的說法:她是在「玩文字」!最初她先是嘗試大尺寸的畫作以超大的毛筆用全身的力量書寫,那彷彿是一場與自己的獨舞,紙上的暈染與線條勾勒,都反應每一停頓及節奏,透露出創作當下董陽孜「獨樂」的喜悅。
古人使用毛筆撰寫文字,是因為當時的環境及資源下,只能用這樣的形式傳遞文字訊息,到了近代已經鮮少人使用毛筆書寫文字,正因為歷史及科技等因素所致當書法不再便利及普及後,書法最終昇華了層次成為藝術,但這卻是董陽孜最不樂見的事情;一旦成了高高在上的藝術,書法會離年輕人越來越陌生且遙遠,也就更容易消逝。為了讓書法之美留下,董陽孜與多方單位跨界合作,讓自己的題字應用在各類型的品牌、創作甚至是臺灣的交通要點及國家門面上。
自 2016 年起,高齡 74 歲的她甚至當起策展人,主動向 6 位台灣的服裝設計師邀約跨界合作「讀衣」展覽,預計五年五次藝術時尚跨界展,讓時裝設計師各自演繹書法字間的靈氣、韻味、態度等注入作品,董陽孜說:「線條是一個視覺藝術。」因此能應用在各種事物上,透過展覽的形式及時尚的元素讓大眾體認書法的美,不僅僅只在紙上,生活各處有線條的地方都可以是書法之美。
寫書法的精髓不在於字,而在於筆運之間的力度與空無。
曾聽有人這樣跟我說過,但是在還沒看過董陽孜的創作前,我一直很難理解這樣的意境及狀態,直到細細看過她一幅幅大大小小的作品後,試著想像眼下的字,在董陽孜創作當下揮舞巨大的毛筆間,想像她一人與墨獨舞的姿態,找到該向前推進抑或停頓的瞬間,彷彿也映照著每一個人在世間求自在生活的心態,就讓我些微理解了那句「在於筆運之間的力度與空無」之美了。
近期,董陽孜於北美館盛大展出她的首次回顧展《董陽孜:行墨》,重新梳理與展出橫跨 50 年以來,用筆墨留下的生命軌跡。相信前去觀看她的創作後,大家對書法的定義會有翻轉,對藝術之美的想像會更上一層次,對生命為所愛付出的堅毅會有所體悟,可以說是此生不可錯過的展覽。
INFO:董陽孜:行墨
展期|2019.12.14 – 2020.03.08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二樓 2B、一樓1 A~1B )
地址|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 181 號
更多關於|董陽孜:行墨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