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6/07 編按:王吉米為 FLiPER 先前的專欄作家,同時也是一位自由設計人,他時常談論設計相關問題,也很常獲得廣大迴響。今天便以專訪的形式,從他的求學與工作歷程中理解「設計」這件事在台灣到底出了什麼紕漏。
「台灣對於美術真的是很不注重啊。家長帶小朋友來學美術,大部分會覺得只是讓他們學個興趣,是可有可無的學習項目;很少家長會真正去聽老師講美術對於孩子的影響與重要性。設計公司面對客戶也是設計老半天,業主只會說『就照我說的改就對了!』然後改得亂七八糟。」
「台灣室內設計師快變成人人可當了。台灣的生態半路出家的太多了,導致最終比的不是設計內涵,而是價錢 …… 而這種現象搞壞了設計行業真正價值的行情。」
這是王吉米的心聲,同時也是很多人有感的現況。王吉米大學唸的是明道大學的數位設計學系,在大學之前他與設計搭不上邊,但出於興趣就填進去唸了。那年頭,大學科系中與「多媒體」、「數位內容」相關的不多,王吉米「設計」出興趣後,畢業後又緊接著到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研讀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畢業以後呢?
王吉米的大學班上大概 50 個人,可是繼續待在設計產業的,卻不到 5% 。 一個設計系畢業班不到 3 個人踏入設計產業,這是怎麼回事?這得從台灣的教育制度來說。
台灣廣設大學,技職學校的設計科系一起升級排入大學志願
2006 年,台灣在廣設高中大學的教改口號下,「成功地」讓大學從 50 所激增至 147 所,當年大學生人數 116 萬多人,該年度大學指考錄取率超過九成。王吉米說在這樣的政策背景下,大量技職學校升級,校內原本存在的商業設計科、廣告設計科和工業設計科等等,讓設計相關科系在大學系所名單上激增。「我唸的學校在傳統上不是很好的,很多同學都是因為填志願落點到了,就進來唸了。」非自願性「掉到」設計科系,就學時沒有興趣,畢業後當然也不會進入設計產業。
設計科系教材老舊,不僅無法預知業界趨勢,甚至還落後
「學校應該是領先業界,不管是研究什麼的都要是新的,學校該做的是提前預估下一個熱潮,比如『未來十年會是什麼』,然後拿到市場去實踐。但學校裡面現在的東西是舊的。」
另一個教育的錯是「教材」。為什麼教材設計的問題這麼大?這和上面所說「增設大學」脫不了關係。王吉米說,因為政府下令廣設大學,導致許多中後段學校面臨「招不到學生」的問題,於是多數學校就選擇增設設計相關科系好吸引學生,因為設計系「聽起來很厲害」。但課程設計的內容與水準卻沒有因為設計系增加而等比提升。
王吉米表示,學生做設計作業時,許多老師會指導他們「這樣做才符合美學」,像按表操課一樣地教學生;而學生吸收到的就是「我只要這樣這樣做就可以過關」,時間久了創意和獨立思考是什麼,也忘了。這樣教育出來的學生,要想進入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就像沒帶武器就上戰場的士兵,未戰先輸。
強調美學前,其實我們應該先教如何「避免醜」
「設計」從學校教育開始就走歪,整個台灣社會的「設計」思維,難怪會完全走鐘。前面提到,面臨招生問題的中後段大學,往往以增設「設計」相關科系為解藥,因為「設計系聽起來很厲害」,這麼講起來好像台灣很看重設計似的。但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在生活設計領域裡,你會在街頭看到很奇怪的政府文宣和建築設計,王吉米笑稱:
「台灣人對醜的容忍度很高,我們可以接受很漂亮的建築古蹟旁邊有奇怪的鐵皮屋。」
王吉米認為,台灣人只要談到「設計」,言必稱「美學」,但其實設計不是美學創造,而是在感知「醜」。王吉米舉例,就像男生不用多帥,打扮好就對了,基本滿足到位了、避免醜了,再來談「美」。而這些都是學校忘了教的事情,學校該教授的不應該是美學,因為美本來就在生活裡,我們先該學的是如何避免醜。
「我們都強調美學,但其實我們應該『避免醜』。」
學生應該學什麼?應該充實什麼?
教材與教育的改革是短時間內無法改變的層次,如果從自救開始,設計相關科系學生應該做什麼?
「多聽音樂、看電影、接觸文學、嚐美食和看展覽等等,才做得出有創意的東西。」
王吉米坦言,設計系即使大四畢業也只到「軟體操作」的程度,創意跟潛能還沒被激發;就算幸運地找到工作,以一個設計菜鳥來說,上頭有老鳥、組長、總監和客戶等,在其中頂多快速學到處理事情的眉角,但是想法跟點子沒有同步累積,而這些只能靠自己多看,但絕對不是看「設計書籍」就夠了。很多人說自己沒有想法、創意,但創意不是無中生有,多看 A、多聽 B,讓這些東西在腦子裡形成一個混合的印象變成 C,那就是創意。資料庫愈多,點子就會跑出來。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