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繪本沒有了文字,漫畫沒有了對白,說故事的人該如何僅透過圖像來敘事?這是插畫家邱宇晴(Yu-Ching Chiu)近年來所一直專注的創作形式 ── 無字圖像敘事(Silent visual storytelling)。
宇晴從小一直都對影像或圖像敘事、以及如何應用藝術與觀眾溝通的領域非常有興趣,因此選擇進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就讀。
之後她繼續攻讀人文教育碩士、英國劍橋藝術學院插畫與書籍藝術碩士,擴大她對於人與創作之間的宏觀。求學期間的大量創作讓她尋得自己擅長的插畫類型,並且開始認識「插畫」之於她來說的可能性,但當她回過頭來檢視自己的經歷,才發現自己一直以來所追求的「透過視覺藝術說故事」,其實就是插畫的意義。
畢業後她選擇留在英國繼續發展,期間不間斷地參與展出、投稿、競賽與接案等各種機會,逐步建立起她心中認為「插畫創作者」的定位,也累積自己作為「插畫工作者」所需要的其他技能。
插畫在不同領域中都扮演著不同功能,比如廣告理事協助產品銷售、刊物裡出現會是輔助文章閱讀,而她最喜歡的是一種能夠說故事的媒介 ── 連續性插畫(Sequential illustration)。
她的創作主要為連續性插畫,意即當多幅圖像放在一起呈現前後敘事時,作品完整的意義才能被實現。「在這樣的創作方式底下,我可以是一個全權的作者,可以決定我的故事是什麼樣貌,並且期待這些故事對觀眾可能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因為這樣的特性,通常在宇晴的創作前期,還沒有那麼多張圖可以放在一起看出連貫性時,會常常有「還看不出這個作品到底行不行得通」的自我懷疑,甚至是挫敗感。
但是當她的創作進到最後階段,她將所有圖面依序放好時,終於可以看到她腦中所想的故事在眼前成形,彷彿拼圖一塊塊拼起來,「對我來說,這是創作帶給我最大的滿足。」
宇晴喜歡在平常景象中尋找不尋常的觀點,她的習慣是隨身帶著速寫本或筆記本,當看見有發展性的點子便會隨手記錄下來,「我很喜歡實驗不同的視角、尺度和色彩等等,將我觀察到的日常景象創造成新的畫面。」
之後宇晴會利用她最擅長壓克力彩和鉛筆等複合媒材,將點子手繪成圖稿後再進行電腦繪圖精修。因此她的作品可以被應用在不同數位軟體上,又同時保留手繪的質感,本次《無聲敘事》個展中的作品,也都是在這樣的創作流程之下完成的。
《無聲敘事》是宇晴自 2020 年之後第一場回到台灣的個展,展出的作品匯聚過去幾年間她在英國累積的創作能量。本次展出共三組無文字或對白的圖像故事,期待觀眾認識「無字繪本」和「無對白漫畫」的特殊插畫類型。⠀
在沒有文字敘述主導之下,故事經過圖像轉譯,讀者可以在觀看圖像發展的同時回想曾經的經歷,並專注感受自己內心與之共鳴。「我認為這種『只能意會而不可言傳』的故事呈現手法,很寧靜卻強而有力。」
對於她而言,創作是一種「經驗轉譯」。藝術家經驗了某些感受,再用個人語彙轉譯成作品後呈現給群眾。「我剛開始從事創作時,轉譯的手法相較於現在更直白,或者可以說是比較粗糙,例如我在人生經驗裡感受到了壓迫,那我就直接在繪畫中血淋淋、赤裸裸地表現。」
現在宇晴會傾向以故事設定、使用象徵等的方式來取代,例如在繪本作品《兔子、仙人掌、意外》中,同樣表現壓迫的感受,她選擇以角色設定(柔弱的小兔子遇上充滿威脅性的仙人掌)來呈現強弱之間的關係。
「我覺得這兩者的差異很像是,前者是藝術家聲嘶力竭、毫不修飾地喊著他想說的話,後者則是揣摩和觀者不同的溝通方式。因為作品終究是需要有觀者的,這是我剛開始創作時不知道的事。」
「The only rule is work. If you work it will lead to something. 」這句話源自於藝術家 Corina Kent 的 10 Rules for Art Department 當中的第七條,是當宇晴在英國攻讀插畫碩士時,老師和她分享的守則,告訴她從事藝術創作最重要的就是要持續工作,因為這些累積的經歷終究會成為有意義的成果。
她相信只要持之以恆的付出,擁有願意承受可能失敗的勇氣、以及不論是對作品或自身的反省能力,即使在當時看起來沒有成果,但只要有努力付出心血過,所有的經歷最後都會串連起來並且累積成持續創作的資本。「插畫創作是我和這個世界溝通的方式,只要我心中還有想說的事情,我就會繼續畫下去。」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