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13.2023

無法送出的受難者故事,一封留給未來的影像信籤 ── 展覽《無法離開的人》

Editor's Note
《無法離開的人》記那個壓抑年代,無法送出的受難者故事,亦是一封留給未來的影像信籤。

《無法離開的人》從陳芯宜導演的同名 VR 作品出發,打造以沉浸式體驗為核心的跨界展覽,同時從作品的內容與技術面切入,輻射出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與當代影像產製工作方法的探索。

2F|《無法離開的人》展場一隅,北師美術館提供,攝影:王世邦

「我在這等一個人,等一個人。希望你看完之後,可以幫我傳出去。」陳芯宜作品《無法離開的人》以綠島人權文化園區蠟像館為啟發點,劇情融合多位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的經歷,以一封無法送達的遺書,穿越歷史與時間,跨越國界與世代,喚起人們對於創傷記憶與人權議題的共感。本片並榮獲 2022 年威尼斯影展沉浸式內容單元最高榮譽「最佳體驗獎」,並獲評審盛讚「展示了 360 度電影的真正潛力」。

2F|《無法離開的人》展場一隅,北師美術館提供,攝影:王世邦

為擴延 VR 作品的體感經驗,北師美術館量身建構特殊的觀影空間,利用美術館獨特的光影變化,創造空間層次的堆疊,引導觀眾跨越「虚擬」與「實體」的界面。展覽並以跨界協作為基礎,發展出三大子題:以 VR 電影為主體的《無法離開的人》展區,圍繞著白色恐怖時期關押、審判政治犯軍法處空間的「無法離開的地方」,和獨家解密陳芯宜導演幕後創作脈絡的「造場」。展覽由 VR 跨越虛實的質地出發,讓塵封一甲子的記憶再次出土,召喚觀眾走入 1950 年代時空隧道。

展覽為延伸 VR 作品中的時空背景,並邀請學者林傳凱規劃「無法離開的地方」,展出青年政治犯與家人之間的書信、獄中物件。其中以劉耀廷、宋盛淼、呂國昭三位受難者的書信物件佔多數。

2F|《無法離開的人》展場一隅,北師美術館提供,攝影:王世邦

曾至早稻田大學留學、任職過高雄女中教師的劉耀廷,1949 年轉任印刷廠職務,在 1952 年因參與刊印地下組織文件而入獄。起初,劉耀廷尚未獲准與家人通信,音訊全無,懷孕的妻子施月霞僅能透過以日文書寫日記來抒發情緒,表達對劉耀廷的思念。

2F|《無法離開的人》展場一隅,北師美術館提供,攝影:王世邦

劉耀廷移送軍法處後,兩人才得以透過書信傳情,訴說對彼此濃烈的愛意。兩人祈禱著夜夜於夢中相會,信紙上甚至數度出現吻痕,遙寄予身陷囹圄的丈夫。施月霞產下雙胞胎女兒後不過一年,劉耀廷便遭槍決,得年 29 歲。

劉耀廷與妻子的故事為《無法離開的人》主要的歷史參照之一,北師美術館透過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取得家屬同意,首度展出劉耀廷夫妻二人的相片、劉耀廷於獄中手作贈予妻子的相簿、兩人的通信與妻子的日記等歷史文獻,彌足珍貴。

2F|《無法離開的人》展場一隅,北師美術館提供,攝影:王世邦

另一亮點展品則是「紙書包」,在軍法處物資極度匱乏的處境中,吳鵬燦與連德溫為感謝同房獄友許貴標的照顧,利用包裝紙與廢棄罐頭,自製「紙書包」(1954)送給許貴標留念。1955 年 2 月吳鵬燦遭槍決,得年 27 歲。連德溫亦於同年 10 月遭槍決。許貴標出獄後持續珍藏紙書包,2014 年捐贈給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期望以文物傳承歷史。本次展覽是「紙書包」捐贈後首度於美術館場域展出。

2F|《無法離開的人》展場一隅,北師美術館提供,攝影:王世邦

1940 年代末,木刻版畫曾流行於戰後的左翼藝文圈,台北師範學校(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前身)為版畫教學重鎮之一,師生也在白色恐怖風暴中遭到牽連。回到當代,李佳泓《我和許多人一起刻的》,圖像取自 1950 年代「台北案」入監照及「綠島再叛亂案」的臨刑照,也透過版畫的形式,以 60 餘幅政治犯前輩的面容重構遭軍法處關押者的群像。當觀眾屈身湊近版畫時,亦將聽見多位政治犯前輩耳語般的音聲,細述其對軍法處的回憶。

2F|《無法離開的人》展場一隅,北師美術館提供,攝影:王世邦

在狹窄暗黑的牢房內,政治受難者僅能透過聲音傳遞心聲,來自四面八方的獄友,吟唱語言相異的歌曲,以此思鄉、告別、送行,歌曲來源遍佈法國、義大利、日本、印尼及愛爾蘭各處,海內外旋律與語言在此匯流的情景體現其多元的背景。而肉身遭到禁錮時,夢境是允許政治犯想像自由、家屬相會的唯一媒介。王榆鈞以夢境為題,透過林生祥等人的聲音朗讀,搭配樂音及聲響,帶觀者潛入政治犯、家屬與其後代的夢境之中。

3F|《無法離開的人》展場一隅,北師美術館提供,攝影:王世邦

擁有劇情片、紀錄片與劇場經驗的陳芯宜導演,除了重新探索 VR 影像調度形式,也重視影像之於社會文化的意義,透過「場」的調度,將影像拍攝化為藝術行動,凝聚來自不同領域的人們,共同討論、參與創造活動。

3F|展場一隅,北師美術館提供,攝影:王世邦

「造場」將透過導演工作桌、攝製手稿、拍攝場景與道具,邀觀眾進入影像團隊合作之場。而導演也將在每週進駐展間,進行創作發想與討論,展期內並有一系列與「在地實驗」合作的「特映場」,將播放難得一見的陳芯宜導演的過往作品。

3F|展場一隅,北師美術館提供,攝影:王世邦

《無法離開的人》記那個壓抑年代,無法送出的受難者故事,亦是一封留給未來的影像信籤。展覽將於 2023 年 5 月 6 日至 7 月 2 日於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展出,邀您蒞臨現場,一同聆聽時代的低吟。

無法離開的人 The Man Who Couldn’t Leave
展期|2023.05.06 – 2023.07.02
地點|MoNTUE 北師美術館
地址|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34 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 – 18:00,週一休館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
共同主辦|國家人權博物館
合作共製|行者影像文化有限公司
協辦單位|在地實驗 ET@T、高雄市電影館
贊助單位|美術館之友聯誼會
運算贊助|廣達電腦廣達研究院
設備贊助|HTC Vive、洪建全基金會 Hong Foundation、台灣松下電器 Panasonic Taiwan、港藝門有限公司 Rainy Port Art Group
借展單位|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台中呂國昭、呂敏遜家屬
史料提供|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宋文博
特別協力|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不可轉載
FLiPER
FLiPER 取自英文單字 flip,意指翻轉、翻動,加上 er 的我們成了翻轉世界的人。我們相信,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塊想要翻轉、撞擊的地方,等待著內心發起小小革命的那一天。
FLiPER 取自英文單字 flip,意指翻轉、翻動,加上 er 的我們成了翻轉世界的人。我們相信,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塊想要翻轉、撞擊的地方,等待著內心發起小小革命的那一天。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