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23.2022

或許你沒注意,海洋正在流淚?金鐘導演柯金源新作:讚嘆、憤怒、感傷的《海之岸》

Editor's Note
《海之岸》紀錄片是影像與表演藝術跨域共創的作品,以肢體與環境意象的表徵,呈現二元對比、隱喻、批判等符碼,也是讚嘆、憤怒、感傷,以及期待、感恩的複雜心情。

獲頒國家文藝獎、TIDF 紀錄片傑出貢獻獎的紀錄片導演柯金源,再度推出新作品《海之岸》紀錄片,即將於 12 月 26 日晚間十點,在「我們的島」節目首播。這次以跨領域、共創的創作模式,與人劇團表演藝術工作者,一起探索台灣海岸的各種意象,詮釋目前的環境議題。

從去年 9 月開始,柯金源導演與【人劇團〗共創藝術家,進行為期一年的海岸環境田野觀察、體驗,經由《海之岸》紀錄片導演柯金源的導覽、解說,表演藝術工作者再進行內涵的轉譯與創作,共同完成了具有藝術美學與海岸變遷省思的《海之岸》,這部紀錄片是柯金源導演首度與表演藝術工作者跨域合作的作品,表現形式有別於歷年來三十餘部紀錄片的風格,令人驚艷!

《海之岸》紀錄片是影像與表演藝術跨域共創的作品,以肢體與環境意象的表徵,呈現二元對比、隱喻、批判等符碼,也是讚嘆、憤怒、感傷,以及期待、感恩的複雜心情。

柯金源長期紀錄環境的變遷,認為議題的詮釋與社會溝通,需要根據閱聽人接收信息的習慣,以及媒體平台的特性進行調整。於是這次嘗試用年輕世代的觀點與情感來詮釋影片,並在各處環境現場進行即興創作。

談及拍攝過程中最困難的片段,他說:「有一次拍攝時遇到東北季風來襲,溫度很低,但是表演藝術者還是用意志力和熱情來完成拍攝,我們希望透過這部作品,在不同媒體平台上,讓更多人重視環境議題。」

此外,片中邀請四位音樂創作者,為不同的海岸情境進行音樂創作,包括「農村武裝青年」阿達的台語唱唸、俐君的大提琴創作、原住民音樂家丹耐夫正若的多種自製樂器吹奏,而片尾則由年輕音樂創作者桃子,延續現場的大提琴演奏,讓紀錄片飽滿的情緒,有一個撫慰沈靜的總結。

《海之岸》紀錄片的影像與音樂,讓人感受到海岸環境的喜怒哀樂、生老病死,也引領大家再次思考與海洋的關係,柯金源導演完成該作品後,將於 2023 年 3 月 2 至 5 日,參與人劇團於華山文創園區舉辦的《潮汐間,曖昧》第一屆永續教育暨藝術性策展,延伸海岸灘地在生態中的雙重特質,共同探討藝術介入教育歷程中的可能性與複雜性。

而參與《海之岸》紀錄片共創團隊【人劇團】,也將再次回到《海之岸》的起點 – 芳苑泥灘地,將於明年攜手在地居民、芳苑國小的學童啟動共創計畫、共同演出。

不可轉載
FLiPER
FLiPER 取自英文單字 flip,意指翻轉、翻動,加上 er 的我們成了翻轉世界的人。我們相信,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塊想要翻轉、撞擊的地方,等待著內心發起小小革命的那一天。
FLiPER 取自英文單字 flip,意指翻轉、翻動,加上 er 的我們成了翻轉世界的人。我們相信,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塊想要翻轉、撞擊的地方,等待著內心發起小小革命的那一天。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