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OGO,名字簡單易懂,背後的意義卻巨大非凡。當初接觸他們的時候,疫情可還沒開始呢。團隊分享創辦的起心動念,是源自於 2019 年時的一個小小想像。
20 世紀的科技已經可以引領人類可以擁有良好線上體驗,台灣是不是也機會透過這樣的形式,把更多展覽內容帶給大家呢?「世界、台灣各地每年都有好多想看的展覽,可是我們卻會因為時間地域的限制,難以逐一親身拜訪,每次想到都覺得實在是很可惜。」這是 ARTOGO 概念,在那年萌芽發生。
計畫開始跑動,共同創辦人 Howard 在草創前期帶著概念到處與藝術單位、創作者交流分享,當時與伊日藝術、柳美術館、小路映画共同合作了一檔台灣最早的線上展覽。那時透過這樣的呈現,打開了許多人對於展覽樣態的想像,也使得線上展覽的形式在台灣開始綻放。
累積兩年的經驗與市場回饋,ARTOGO 團隊於 2021 年 04 月正式成立。同年推出第一版的線上展覽串流平台網站,平台至今已累積了 200 檔線上展覽、超過 10,000 件創作品,線上觀展次數也累積超過了 120 萬。
「常聽到大家認為,藝術需要專業背景的人才能夠品味,甚至在逛展的時候會有壓力,總覺得自己要意會出什麼才是。而我們在想,其實每一次觀展都是一場思想交流,是一段與展品的靈魂對話;展覽本身就是一種說故事的方式,而我們想要打造一個更舒適、無阻礙、更自由的展覽體驗,讓大家都能夠說出、聽見自己的故事。這是團隊致力打造的願景:『Art & Culture for everyone.』。」
試圖打破展覽既有形式的 ARTOGO,團隊仍舊深愛著實體的展覽體驗。「實體是感受最深切的、是無可取代的。線上之於實體,並非取代關係,而是互相搭配、互相銜接的。」
很多人會想,增加線上的體驗是否會縮減實體展覽的人流?ARTOGO 團隊起初也曾有過這樣的擔心,不過在收到許多平台使用者的回饋以後,雲端觀展消除了許多時間、空間、交通等等的實際因素,使得更多人可以透過這樣的方式挖掘更多不同型態的展覽。
「好比我們現在會在各大串流平台聆聽音樂,聽到喜歡的便追蹤關注,往後有專場或實體演場會的時候再到場支持。線上展覽同理,它可以說是現代觀展流程中的一段旅程,我們希望它能夠融入於生活之中,讓藝文體驗成為一件很輕鬆、很自然會發生的事。」
當然,線上和實體展覽可以搭配補足,不過論製作、論體驗實則是完全不同的。實體展覽,從空間、燈光再到作品,你可以與其共情、共鳴,收穫當下最直覺的臨場感與情緒反應。線上展覽的優勢是它能夠消彌實體展演的現實局限,讓創作內容的呈現更自由,加上沒有地域的限制,作品可以翻閱山海和國界,蔓延全世界。
「線上展覽並不只是單純地把實體展覽翻拍到線上,一個完整的線上展覽,必須乘載在三個關鍵要素上,分別是『好的內容』、『好的展間體驗』以及『好的平台體驗』,不管是從一開始的引導性設計,到展間之間的參觀設計,兩者都存在著截然不同的形式與情境。」
ARTOGO 從 2019 至今與許多單位合作過,很多人不禁好奇究竟一檔線上展覽究竟是怎麼製作出來的。「通常我們都會需要先進行展場的勘查,透過 3D 建模相機拍攝,掌握展場的坪數大小、燈光角度、日照光線還有觀看作品的最適距離,以及觀展動線的設計等等細節。」
「之後,在作品內容與素材方面,我們會和展覽單位一起集思討論,有什麼樣的內容能夠提升、延伸至線上。比如,當時在製作留白計畫時的首檔線上特展《蛹》,我們透過語音導覽,嘗試把策展人真實的導覽過程拉進來,透過聲韻的調整以及背景音樂的搭配,讓導覽不是單純的敘事,而是說出一段引人入勝的故事,讓作品的情境能夠在線上被完整的呈現出來。」
最後問到團隊最喜歡的展覽是哪一檔,他們打趣地說:「當然是每一檔都喜歡!」營運一個線上藝文展覽串流平台,本身就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事。ARTOGO 一路上看著大眾從不認識、無法想像,到因為疫情而驅使,我們的認知快速翻轉,如今「線上」早已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他們透過科技,讓創作者的理念傳遞更有效率、更遠,從來都不是把既有的模式加以翻轉或改良,而是企圖打造一個全新的生態,期盼各個領域的人士都能夠參與其中一環,走進雲端這道因為熱愛藝術而匯聚的洪流。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