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27.2020

留下你的書寫字跡,緩緩相容於書法名家的筆觸中:《封筆 – 墨池記》體驗展

Editor's Note
《封筆-墨池記》是香港新媒體藝術家張瀚謙的作品,早前在桃園市立美術館「玩筆弄墨-兒童書藝體驗展」展出,獲桃園市立美術館收藏。

古有書法名家王羲之臨池學書,筆墨染盡池水,香港新媒體藝術家張瀚謙以此概念打造《封筆-墨池記》,邀參觀者留下書寫字跡,漾開於螢幕中浮動的池水,緩緩相容於各朝代書法名家的筆跡。

《封筆-墨池記》早前在桃園市立美術館「玩筆弄墨-兒童書藝體驗展」展出,獲桃園市立美術館收藏。作品探討有關於人工智能學習書寫的過程,以一篇記載王羲之在池邊練作書法的文章引指未來人文進化對書寫消失中的藝術表現。

在張瀚謙所打造的這件新媒體裝置中,蒐集了古代各朝代書法名家,包括王羲之、董其昌、饒介、蘇軾、黃山谷、王守仁等人的書法數據,輸入至人工智能(AI)神經網絡中進行深度學習,將名家的筆墨與風格糅合在《墨池記》中重現於世,也向臨池學書致池水盡黑的書聖王羲之致敬。

同時,《封筆-墨池記》也提供一個電子書寫平台,參觀者可以隨著平台上的隨機抽字即席揮毫,輸入自己的手寫筆跡。每個新收集的文字會在瞬間漾開, 猶如墨水在墨池中浮沉,電腦通過圖像學習、比對數據來勾勒文字形態的過程,在最後文章將緩緩消失於墨黑池水當中。

螢幕上的字跡會隨著展出的過程不斷變化,融合古代名家、參與者,以及人工智能(AI)的深度學習,呈現出新的樣貌。

除了互動趣味之外,藝術家想要探問的是,隨著時代演進,當我們逐漸從寫字轉向打字後,會有什麼變化?技術進步和人工智能或許能將書法帶入新的境界,但手寫的真實性不僅僅是識別、保存和模擬,它還是書法家的視覺和觸覺記錄。

書寫時的感受和情緒會反映在字跡上,呈現個性,而 AI 是否可以學習和產生這些內在價值?

更多資訊:桃園市立美術館張瀚謙

文 Text|Stephie
圖 Photo|張瀚謙
本文經 Shopping Design 授權刊登
原文出處|現代版《墨池記》!桃園市立美術館新館藏:留下字跡,與古代書法名家、AI人工智慧筆墨交融

不可轉載
Shopping Design
我們關注設計生活、風格經濟、文化創新。從台灣出發,發掘報導國內外具設計美學、獨特風格與善意理念的人事物。報導範圍從空間、建築、物件、插畫、平面設計,到展覽、旅行、藝術、飲食、電影,期盼透過設計,跟大家一起選擇並活出屬於自己的理想生活。
我們關注設計生活、風格經濟、文化創新。從台灣出發,發掘報導國內外具設計美學、獨特風格與善意理念的人事物。報導範圍從空間、建築、物件、插畫、平面設計,到展覽、旅行、藝術、飲食、電影,期盼透過設計,跟大家一起選擇並活出屬於自己的理想生活。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