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19.2019

追逐生・死・恐怖在生命中的痕跡 ── 一覽大師克里斯提昂.波坦斯基的創作

Editor's Note
克利斯提昂・波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是法國知名的雕塑家、攝影師、畫家,以及電影製作人。他以攝影裝置和當代法國概念風格聞名,而畢生的作品都與自身的童年回憶、大屠殺、死亡、命運、偶然等議題相關。今年,他的回顧展《Lifetime》來到了日本,企圖在生命終時,追尋一些真理。

法國最具影響力當代藝術家之一的克利斯提昂・波坦斯基,於 2019 年暑假國立新美術館舉辦人生最大的回顧展《Lifetime》。以記憶、追悼、時間及無名小眾的人生事件為創作主題,闡述自傳性的歷史。

東京之外,於瀨戶內海的豐島建有《心臟音資料館》與 ANIMITAS 系列中的《細語之森》,而位於日本東北的新瀉縣亦有肅穆寂寥的《最後的教室》。很幸運近年來看到他的作品在日本遍地開花,不知覺間完成了這趟克利斯提昂・波坦斯基式的生命巡禮。

1944 年,一個二戰終焉、卻不得安寧的時代,克里斯蒂安.波爾坦斯基出生。「不要問我為什麼如此悲觀消極,我最熟悉的親友們的人生,皆在精神病院度過,我所聽過的床前故事裡,只有可怕與悲傷。」這是在他的紀錄片裡聽過印象最深的一句話。

他想創造出接近傳說的作品,於是每當展覽結束後,他將作品毀壞,溶於泥、或逝於土,而每個作品在當下變得獨一無二。比如這次展覽會的主視覺作品 ──《神秘地》,位在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亞。在當地傳說中,鯨魚是知道時間起源的生物,波爾坦斯基在此立下了許多喇叭,嘗試與鯨魚叩問生命的起源。這些喇叭終將因狂風而傾倒逝滅,但在某個瞬間,他相信鯨魚會記得有個近似精神病的人,在此與牠們進行儀式性的對話。

善於玩弄空間的他,在這場人生最大的回顧展中捨棄了一般作品年代的排序陳列,反而希望把展覽會的整體當作一個作品。你可以進入其中探險,沒有太明確的路線、也沒有每項作品的說明版。透過翻閱寫著作品介紹文的報紙,經由讀報的時間,閱歷波爾坦斯基款的人生觀。

這種安排原因在於,展覽會是一種日常中的「非日常」。看展的意義是,進入一個被創造的氛圍中,體感不一樣的價值觀。展覽會期結束後,《ANIMITAS》新系列作品延續在銀座的路易威登藝廊出展。

此為 2014 年起的系列新作,ANIMITAS 意思為 ── 智利人為祭祀亡者而設置的小祭壇,亦可解釋為微小靈魂。第一件作品設立於智利阿塔卡馬沙漠,以波坦斯基的生日(1944 年 9 月 6 日)時南半球所見之星空,以桿上繫鈴的方式排列。當地鮮少人工光害與大氣污染,又被視為皮諾契特前總統獨裁下失蹤者的靈廟。

隨後於 2016 年的日本豐島以 300 個風鈴設立系列作品之一《細語之森》。將自己的歷史設置在各地,並與千年來的亡魂交織成物語。傾聽著連續錄像中的風鈴聲,聯想眾星與靈魂的呢喃。這次展出系列中的《細語之森》與《死去的母親》,以連續錄像的方式供觀者無限時欣賞。

在《細語之森》完成的十年前,克里斯蒂安.波爾坦斯基來到新瀉的越後妻有,到一間五個月來因大雪而封鎖的廢棄學校,完成《最後的教室》。一般心跳聲被視為存活的聲音,在這裡卻更像是死亡的喧嘩。二樓課桌椅演化成類似棺材的物體、內設置不規則排列的白熾燈管,敬終將失去的童年純真,徒留最深處小教室裡,一格格由當地居民凌亂擺放的幼時物品,沈默而熱鬧。

曾經歷過戰爭的孩子好像都是如此,重視每場生死,因而謹慎的呼吸。他們心中,所有活過的證明:心跳、照片、監視器裡的人們,形成了個人史。這樣的情節下,2008 年產生了豐島的《心臟音資料館》。在這裡你可以收錄自己的一分鐘心跳聲、建成檔案,然後去隔壁暗室收聽。除了自己的心跳以外,也可以聽見世界上某人的心跳。暗室中,只有過大的心跳聲、一盞燈的同頻閃爍與牆壁共振。你會去想像,那一分鐘的他,心中想像了什麼,導致雀躍快速或沈著穩定。

追尋克里斯蒂安.波爾坦斯基作品們的過程,身為人赤裸裸的脆弱、記憶的逝去、與對死亡的畏懼,逐一揭發。他不斷去提問那些令我們害怕、或不曾想過的問題,於是我們感到不舒服。可是在不斷詢問的過程中,因習慣而溫柔。

後來的我們,終究找不到答案,卻終會知道,人生本來就不曾有正確解答。

不可轉載
鄭禹彤
我想我這一生都不想離開藝術了,生死共擔,餘有何懼的那種。
我想我這一生都不想離開藝術了,生死共擔,餘有何懼的那種。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