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我已經來到大四的年紀了,是畢業焦慮最高峰的期間,回望我的大學生活,似乎是咻的一下就從懞懂的大一生成長為即將踏入社會的大四生。不知道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又是幾歲?
其實我打從大二開始就面臨了畢業焦慮,聽起來很誇張,但一想到在大學之前,每個人生目標都被社會訂好好,認真讀書為的就是考一個好高中,然後再認真讀書為的就是考一個好大學,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在大學你有一百萬種可以設定的目標,參加熱舞社每天練舞,為的就是上台成發那刻閃閃發亮的自己、參加地區性友會或是系學會一同熬夜爆肝辦活動,課程也可以自己決定修多修少,修 15 學分、週休三日或是修 25 學分把自己累到每天的願望就是睡覺。
雖然有許多種選擇,你仍然不知道哪種選擇才是正確的,不知道自己付出這些時間是否有意義,我才打從大二開始就擔憂著自己是不是要更周詳的計畫自己,才不會在即將畢業時感到後悔,徬徨、對未來的不確定時常讓我陷入極深的焦慮中,最怕被問到「你未來要做什麼」,而直到現在真的快面臨畢業了,回望過去的焦慮,發現自己能以更平靜的態度面對「畢業」這件事情。因此希望能跟大家聊聊,自己為了克服畢業焦慮做了幾個方向的努力,希望能給予同樣在面對畢業焦慮而徬徨的你一點想法。
問題一:大學打工會不會很浪費時間?
我自己上大學到現在,打工的年資約莫一年半,做過餐飲業、補習班老師、書店,領的大概都是基本時薪,曾經有個朋友就問我為什麼還要做時薪 150 元的打工,去找份家教不是可以賺更多錢也更輕鬆嗎?也有許多人會認為打工對於未來就業的履歷並沒有太大幫助,但我反而認為打工有其重要性,打工等於是提早進入職場,提早學習職場上的人際應對,也能了解到看似簡單的勞力工作,其實都有它背後需要克服、學習的困難點。
問題二:要怎麼確定自己到底想做什麼?
基於我自己唸的是文組科系,文組科系畢業多數沒有直接相對應的職業,不像醫學系出來就當醫生、資工系念出來當工程師、法律系念出來當律師等等,在沒有相對職業的狀態下,將面臨一體兩面的困難,好像有很多職業都可以做,又好像覺得自己什麼都沒能力做,因此最討厭碰到長輩最討人厭題組:「你念什麼科系?」「那個科系在幹嘛?」(講了對方也沒聽懂)「是哦!那你們畢業出來可以幹嘛?」
不知道自己未來到底能做些什麼,又好像對很多職業都抱有一點想像,最好的方式就是找一份實習,實際進入有興趣的產業中,看看那個產業是否符合你的理想,如果不符合就不用畢業還要走冤枉路,如果符合就能更堅定你未來的路。以我自己為例子,因為我對社會倡議有興趣,就在去年暑假找 NPO(非營利組織)暑期實習;後來又發現自己對媒體、文字有興趣,今年則到 FLiPER 實習。既然無法讓科系決定你的職業,那為何不靠自己的探索看看自己適合怎樣的職業?
問題三:那如果沒有打工經驗,又找不到有興趣的實習怎麼辦?
如果沒有打工也沒有實習,這也不代表你就輸別人很多,因為你依然在大學裡學習。每個科系都有他的專業,例如我理組的朋友總覺得文組很好混,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每個學期我都要讀完堆起來跟一座小山一樣高的文本,一份報告都要花好幾個小時跟人討論後,再花好幾個小時查資料、寫出作業,最重要的是只有你知道你為自己的主修花了多少心血。
也不要大眾說這個科系沒什麼用就也這麼認為,例如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社會學」究竟在做什麼,可能以為是一群整天做社運的偏激青年,或是以為只是一群要唸社工的人;但實際上接觸到統計、研究方法等等。而這些能力無論是在生活、職場都是很重要的軟實力,唯有意識到所學帶來的重要性,才不會輕易的看輕自己的專業。
如果你是另一種狀況:唸了四年,發現自己根本不喜歡讀的科系,那我也很鼓勵大家趁大四擁有比較多空閒的時間,去修其他科系的課。不一定都要以雙主修為目的,當作去看看其他科系都在上些什麼,拓展自己在智識上的視野,沒有什麼是真的無用的科系,只看你要用什麼角度解讀「用與無用」。
曾經我有個朋友跟我說,焦慮就是你在思考的證明,對畢業感到焦慮便意味著你持續的在思考對於未來的想像、你想成為怎樣的人。如果對未來依舊沒有明確規劃也沒關係,你只需要繼續踏實的探索與追尋,終究能找到自己要什麼,不要盲從別人的意見,跟著別人做那些聽起來比較有未來的工作,更重要的還是踏實、平穩地做準備,一步步邁向自己喜歡的道路,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圖片來源:Pexels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