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底,作為登山家的詹喬愉創下「台灣第二個登上聖母峰的女性」紀錄,各界讚嘆,她卻沒有絲毫得意驕傲,平和地表示,自己只是去沒有去過的山上觀光。請她分享這趟登山深刻印象,回答居然是:「腳程太快,登頂時還沒有日出。」
詹喬愉身形嬌小,笑起來很甜,氣場強,渾身都是爆發力,Facebook 粉絲頁上都是上山下水的分享,天生屬於戶外,她笑說都是好動的緣故。詹喬愉雖輕鬆爬八千公尺,實際上卻「怕高、怕冷」,為了一睹山上的廣闊,她似乎沒有什麼放不開。
第一次爬山就去雪山:像散步
詹喬愉小時候跟著家人練跆拳道,鑑定黑帶三段,爆發力和反應力都很好。高中三年級,她跟著一群好友去爬雪山東陵線,「這是我第一次爬山,朋友說雪山很漂亮,問我要不要一起去,我就說好啊好啊,就出發了。」
回想第一次登山,她形容走得慢像散步,發現自己走快了,就停下來拍照等人,非常輕鬆,「雪山是初學者路線啊。」後來大學參加登山社,每個禮拜都出隊接受各種訓練。她回想第一次做中嚮訓練,背著跟自己差不多重的行囊去南澳古道、莎韻古道走6天,過程永生難忘。「我們需要自己開路,路況很不好,而且我當時沒有掌握背背包技巧,背包一歪人就倒,過溪就倒在岩石上,很慘。」
每一次經驗累積都像脫胎換骨,引發她更多好奇心,「我發現很多知識性、技巧性的東西需要學,譬如地圖判讀,像現在很多人認為用 GPS 跟手機定位就不需要學地圖,其實他們是錯的,因為 GPS 也是地圖,你只是用不同載具去看而已,如果連基本的等高線圖都看不懂,那標位置也沒有什麼意義。」
除了地圖判讀,她還學用繩索做最基本的安全保護,各種緊急應變方法,就像急病、墜落、昆蟲動物傷害等等,當技能知識都準備好了,她很樂意去探險,「沒有做好準備叫冒險,我們不做冒險的事情。」
吉爾吉斯冰河墜谷斷腿,隔三年開始八千公尺高山遠征計畫
詹喬愉為了訓練自己,2015 年到吉爾吉斯的阿拉阿恰國家公園冰攀。依照當地專家指示確認過後,她與夥伴輕裝爬冰河,出發前專家請他們放心:「掉進冰河裂隙的機會微乎其微。」
結果,去程很順利,回程她卻發生墜落冰河的意外,當時她與夥伴共用80公尺的繩索突然鬆脫,他們倆為了保命,先割斷一截,破損的繩索功能大失,她只能從五層樓高度放手墜落摔在冰河上,造成左腳大腿脫臼,膝蓋也轉了一個大彎,「夥伴去搬救兵,我獨自躺在冰河26個小時。」當時溫度只有零下負 15 度到負 10 度,腿疼得睡不著,「我什麼都想過,用手捏受傷的腳,邊捏邊想,如果失去了腳,我還不會爬山?會,一隻腳有一隻腳的爬法。」獲救回到台灣,她依舊爬山當復健,現在左腳循環不好,比其他四肢更容易凍傷、筋較緊,腳底板走遠會疼痛。
隔兩年,她挑戰海拔 5,000 公尺從未有人跡的高山,還有新疆海拔 7,546 公尺的慕士塔格峰,同行隊友肯定她在山上游刃有餘的表現,邀請她去爬 8,000 公尺高山,遂開啟她的遠征計畫,寫計畫找贊助,兩年內走訪 8,516 公尺洛子峰、8,156 公尺馬納斯魯峰、8,451 公尺馬卡魯峰,再來就是聖母峰了。
一般人想像登頂成就感爆棚,她沒有,「我對登頂沒什麼感覺,主要是過程與自己攀比,而且聖母峰是階段性目標,很多人爬過、經驗多,只要準備好了就不難。」她用經驗詮釋大部分的不可能,都是對未知的恐懼。至於在山上最期待什麼時刻?她說自己是個吃貨,「在帳篷煮咖哩牛、泡菜冬粉,還有吃糖果!」
投入山嶽搜救,尊重每一個生命
詹喬愉平常即是高山嚮導、海外攀登嚮導、攀岩教練、山域搜救訓練官、山難搜救隊員,每天都與戶外為伍。她分享搜救第一線經歷,都是驚心動魄,有一次進奇萊山搜救,那時山上下大雪,路徑危險,分隊長在雪坡不慎滑落,幸好靠冰斧掛著度過驚險。另外她也曾親眼看見搜救隊員被大水沖走失去生命,心情雖低落,但是面對已發生的憾事,能坦然面對現實比較重要。
另外,一般人對山難搜救看法不一,有些人生命可貴該救,有些人反對浪費國家資源,詹喬愉則認為,不能因為山上風險,就阻止人親近山嶽,生命很珍貴,因此在山上落難的每個人都有被救的權利,「我覺得搜救制度有改善空間,譬如人力調配,還有目前保險跟搜救不同步。」譬如國外爬山必須繳交一筆保險費,用於山難時的搜救,包括直升機搜救護送,台灣這方面還有努力空間。
未來,詹喬愉的遠征計畫會持續進行,雖然沒有確切時程規劃,指期許自己以後有機會去爬技術性的高山,再爬混合性難度的高山,同時推廣登山教育,把所知所學傳給更多人,親近山林。
文 Text|陳玠婷
圖 Image|李政屏、吳思穎
原文出處|https://bit.ly/36J4i5H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