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德文片名「Das melancholische Mädchen」,原義是「那位憂鬱的女人」,中英文片名翻譯成《你不快樂嗎》(Aren’t You Happy?),憂鬱症幾乎已經要成為了一種文明病,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模式變得疏離且不信任:講話要隔著片螢幕才安心、見面要透過交友軟體才放心,對他人的信任感在於別人給他的評價,連決定餐廳都要看 Google 評論的星星數才能決定,而不是親身去吃後自己感覺。
「你快樂嗎?」大部分的人都會回:「還好。」一方面我們習慣於不給太強烈的情緒和答案,另一方面我們對於快樂的定義越來越模糊,小時候能吃到麥當勞就是一種極大值的快樂;能去遊樂園玩上一整天,大概就是神仙級的快樂。長大後的我們除了快樂,似乎還有更多事情必須面對和考量:單身還是結婚?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還是無所事事遊晃?《你不快樂嗎?》中的女主角居無定所,每遇到一個新的人就會和他們討論各種議題,沒有所謂的對錯,只有衍生出更多值得我們去思考的人生觀。
彷彿看破粉飾太平的社會假象
《你不快樂嗎? 》的共同製片正是坎城金棕櫚獎得主《抓狂美術館 The Square》監製菲力‧普鮑伯 Philippe Bober,這就不難理解為何這部電影的氛圍、架構及其想傳達的理念會是這樣了。在一開始女主角就說了自己:「我討厭憂鬱的女生,因為憂鬱的女生都討厭同類。」後來甚至將自己的憂鬱視為政治問題。她可憐母親為了讓生活不無聊而生小孩,還對一位為她作詞作曲的男人說:「我的不快樂是為了讓你快樂。」諸如此類的反諷、玩世不恭的不屑態度,我認為其實代表著她比起其它和她相遇的人們,她更在乎身而為人在這個社會下的思考與價值。只是她用極度厭世的語氣和永遠看起來沒精神的臉龐來武裝自己的憂鬱和豐富思緒,就如她和哲學家說的,只要張開嘴就能看盡她的本質。
挑戰常理思維,誰說三觀一定要正才是好女孩?
在社會道德常理下,尤其亞洲社會思維中,女生被加諸許多限制及標籤,例如:面對一段感情要以結婚為交往前提才是負責、會跟陌生男人發生一夜情的都是放蕩的女生、要以男生想法為主的小女人態度才是溫柔的好代表……等等,電影中女主角一一打破這些思維,她只是想遇到能跟她一起探討人生、接受她憂鬱的人,卻比想像中的難上加難。
Netflix 日劇《老公的那個進不來》中也有提到相關的議題,夫妻兩人從大學就認識,各方面都非常契合,卻在性事上沒辦法滿足對方,後來兩人出軌與他人發生性關係得到滿足,最終還是在一起。如果可以開心,誰想要憂鬱呢?我們將自己硬塞進社會道德框架中,卻讓自己過的不自在、不快樂,不管是這部日劇還是電影《你不快樂嗎?》都在提醒我們去思考到底什麼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即使挑戰常理思維又有何不可?
「你不快樂嗎?」
獻給每個在人生道路上迷路或是困惑的人們,如果你剛好是個女性主義者、存在主義精神或是有時會莫名憂鬱、愛看文青藝術片的人,那這部絕對會是讓你無限思考的電影。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