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與實、靈與幻,召喚亡者共舞的《極黑之暗》

Editor's Note
鬼魂能編舞?先前於水源劇場演出的《極黑之暗》,將帶著觀眾跨越陰陽分野,引領一場影像與超自然的舞蹈展演經驗。導演徐家輝是如何找到科技與宗教的中間平衡呢?邀請你看完此文,親自來到臺北藝術節,體驗虛實與靈幻。

鴉雀無聲的劇場裡,舞台上只有一名舞者和女薩滿(通靈者),舞者的肢體極度扭曲,彷彿在奮力掙扎,背後的大螢幕投射出舞者不自然的肢體動作,放大了不安的情緒。在舞台的另一角,女薩滿字字鏗鏘地誦念著經文,除了舞台中央,四周一片黑寂,瀰漫著一股令人不安的氛圍。

這就是《極黑之暗》(UnBearable Darkness),一個以充滿暗黑魅力的舞踏為主題、並結合傳統薩滿招魂與現代多媒體科技的舞蹈。《極黑之暗》是一個很傳統的表演,也是一個很現代的表演,傳統宗教和現代科技雖然在光譜上的兩端,但導演徐家輝(Choy Ka Fai)找到了兩者的平衡點,帶來了前所未見的感官體驗。

不屈服的美學,帶來不一般的創作

「舞踏」(Butoh)起源於二戰後的日本,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日本被迫接受許多西方的傳統觀念,不甘臣服於西方肢體美學的土方巽、大野一雄,於是創造了「舞踏」形式的表演,將舞者的臉甚至全身塗滿白粉,以肢體蜷曲、匍匐爬行、表情猙獰、吶喊等作為主要元素,因此又稱為「暗黑舞踏」。

舞踏的暗黑魅力,也同樣深深吸引了徐家輝。在一次觀看「舞踏之父」土方巽大師的影片後,他受到舞踏的色彩和美學激發,決定製作一個以「舞踏」為主題的表演。徐家輝走訪亞洲五國,訪問了八十餘位藝術家,拍攝了一部紀錄片,仍不足以滿足他對於舞踏探知的渴望,因此他選擇了更大膽、創新的方式,透過薩滿招魂的方式,直接與土方巽的靈魂對話,邀請祂共舞。這個極具挑戰性的決定,開啟了《極黑之暗》的創作之路。

《極黑之暗》結合了徐家輝的創作特色——「擬態化身」,表演與多媒體元素結合,透過機電感測器,將擬態化身呈現在舞台螢幕上,雖然這種表演形式常被質疑不具有「獨創性」,但徐家輝表示:「我複製的只是舞者的動作、形體,但每一次他的情緒表現、心靈狀態都是不一樣的。」

跨越陰陽,感受不一樣的世界

任何事一旦和宗教儀式扯上關係,真實性和科學性就會被質疑,看到節目簡介時,相信不少人也會有此疑惑:「靈魂在現場到底是真是假?」面對可能的質疑,徐家輝表示,《極黑之暗》包含很多面向,是生是死、是真實或偽造,都不該以單一角度去把它說死,他希望讓觀眾在作品裡看到不同的觀點。「當生死間的界線模糊化之後,我們的視野才會打開,也才能看出招魂絕不是《極黑之暗》的唯一賣點和重點。」

觀眾的體驗與迴響是製作者最關心的,徐家輝提到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經歷:「有位觀眾在演出散場後告訴我們,她看到土方巽的靈魂在台上跳舞。你能想像這有多麽讓我驚喜嗎?我們用心地布置這個場景,就是為了讓為土方巽能在這裡獨舞,展現舞踏的精髓,而祂真的來此與我們共舞,觀眾們也感受到了。」

勇於反抗成為不一樣的舞踏

熱愛舞踏的徐家輝認為,舞踏充滿著反抗的態度,每個人都該有勇氣提出疑問,有勇氣去反抗,有勇氣成為不同。他也期盼這一次的演出,能帶給大家勇氣去提問,去發掘不一樣。

《極黑之暗》的演出時間,恰逢農曆七月,也就是俗稱的鬼月,更為這場表演增添「靈異」感,薩滿招魂與多媒體科技結合,如此大膽的構想,如何在舞台上完整呈現?《極黑之暗》不僅舞踏主題勇於創新,表演方式和舞台設計也超乎想像,在這特別的日子,有勇氣挑戰嘗新嗎?

文字:陳彥蘋
攝影:Katja Illner

不可轉載
2019 臺北藝術節
2019 臺北藝術節以「I (do not) Belong To You 我們(沒)有認同」為策展主題,邀請來自亞太及歐洲的跨領域藝術家,以及臺灣的年輕創作者,於 8 月 3 日至 9 月 8 日,推出 13 檔售票節目、4 檔免費節目、2 檔展覽。透過藝術及社會參與,呈現臺北的特色與活力,並讓所有市民一同思考「雖然我們不同,但我們如何在一起?」帶出彼此共同的理念,為臺北打造共享開放的未來社會。
2019 臺北藝術節以「I (do not) Belong To You 我們(沒)有認同」為策展主題,邀請來自亞太及歐洲的跨領域藝術家,以及臺灣的年輕創作者,於 8 月 3 日至 9 月 8 日,推出 13 檔售票節目、4 檔免費節目、2 檔展覽。透過藝術及社會參與,呈現臺北的特色與活力,並讓所有市民一同思考「雖然我們不同,但我們如何在一起?」帶出彼此共同的理念,為臺北打造共享開放的未來社會。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