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人們願意用更高的價格追求實穿、耐穿的服飾,但時代已然不同,在社群媒體的加成下,服飾成為一種炫耀的方式、流行的指標,消費者樂意以低價購入新產品,進而出現了我們熟知的「快時尚」產業。一般來說服裝業的產品開發週期為 6 至 9 個月,而快時尚將這些過程縮短至短短 14 天,迅速地將流行元素展現給消費者,雖不比精品時裝,卻能讓消費者以最便宜快速的方式享受最新流行,讓快時尚產生與傳統時尚產業不同的經營模式。
這是一個重量而不重質的產業,要在這麼短的時間設計、打樣、生產、上架,想必廠商們是沒有時間顧慮品質,想盡辦法用最低的成本製作,而這些過程是消費者看不到的,快時尚對於環境、社會的傷害到底有多嚴重?快時尚背後不可逆的成本究竟有多大?
過度消費造成不必要的囤貨現象
快時尚的出現,滿足了用最低價錢買到流行服飾的購物慾,一件背心賣的價錢甚至比一杯星巴克的咖啡還便宜,使人容易以輕率的態度對待衣物,不再珍惜衣櫃裡的每一塊布料。相信不少女孩家中都囤積大量衣物,不是因為真的需要,而是抱持著「不買白不買的心態」造成衝動性消費。
衣服的消費量大量的增加,但品質卻大不如前,能穿的使用期限越來越短,以前一件衣服可以穿 5 年,但現在的衣服可能穿了 2 年半就會被丟棄。根據綠色和平組織公布的消費者購衣習慣調查,台灣 20 至 45 歲的民眾,每年至少合計丟棄多達 520 萬件衣服,平均每分鐘有 9.9 件衣服被丟進垃圾桶或是舊衣回收箱。此外,也有 54% 民眾認為擁有的衣服比實際需要的多、72% 民眾曾經在衣櫃裡面發現連標籤都沒有拆的衣服。
剝削勞工的血汗工廠
我們手中看似華麗的服飾,背後的故事卻不是這麼美麗。以世界第二大時裝生產國孟加拉為例,該國政府聲稱在 2024 年,要創造出 500 億美金的產業,但這些資金最終還是落在大品牌的口袋中,工人的日薪被榨壓至兩美元,且曝露在充滿化學品的製衣廠工作,全無保護衣物,不少工人更因此患上癌症。
薪水微薄工時過長
在全球化的市場下,為了壓低貨品的造價,快時尚品牌選擇在孟加拉、柬埔寨、印度等發展中國家設廠,當地欠缺完善的法律制度去保障工人,令廠商得以壓榨工人,甚至要求工人無上限加班,超過法定的時數。
高危險的工作環境
為了節省成本,製造定價更低的貨品,工廠拒絕花費額外金錢引入保障工人的安全措施,使工人在欠缺保護衣物的情況下,曝露在高粉塵含量、高化學物濃度的工作環境中,容易受致癌物影響,也容易因室內機器散發的高溫而受傷。
不人性的管理方式
快時尚品牌的換款速度快,廠商不斷接急單,為了「趕貨」給零售商以提高競爭力,往往要求工人在短時間內完成批量生產,而且要嚴控品質,有些工廠更會以不人道方式管束工人,例如限制上廁所的次數、工人的活動範圍、禁止工人向調查員發表意見。
不可忽視的環境及生態污染
自 2013 年起,服飾產業成為僅次於石化業的全球第二大污染源,而快時尚的款式及顏色眾多,令染色過程更加複雜,把原料製成衣服的過程包括連串的染色和加工工序,通常耗用多達八千種合成化學物,大量化學品排放到淡水系統,破壞周遭的生態環境。
水源污染
現今環境水資源極度不平衡,水資源匱乏,然而生產一件衣服卻浪費了許多水資源,平均生產一件牛仔褲要使用七千公升的水,一年就要用掉相當於四萬五千座標準游泳池的水。
土地污染
全球有 17% 到 20% 的工業廢水污染來自紡織業的染整加工,一年就有 20 噸的有毒廢水排出,水裡充斥硝酸鹽、銅、砷、鉛、鎘、汞、鎳等有毒重金屬,這些重金屬難以揮發處理,造成水資源變色酸化,最終隨著水資源循環系統進入土壤,讓原本受到污染的土地加速腐敗。
空氣污染
時裝產業的生產鏈漫長,由原材料生產、紡織廠製造、衣服製成後要裝進貨櫃,以火車或貨櫃船運送,最後經鐵路或貨車交到零售商手中, 過程中每年產生超過 8 億 5 千萬公噸二氧化碳,佔全球總排放量 3%。
環境激素間接危害人體健康
綠色和平組織在 2012 年於全球 29 個國家和地區採購 141 件服裝樣品,當中有高達 89 件衣服檢測出環境激素 NPE(壬基酚聚氧乙烯醚),佔總數 63%,涉及的快時尚品牌包括有 GAP、ZARA、H&M、MANGO 等,其中知名品牌 ZARA 的産品更被驗出含濃度超過 1000ppm 的 NPE。
NPE 是一種具強烈毒性的化學染料,能使衣物更易上色,提高生產速度,並可殘留在衣物表面,在清洗時被大量釋放,隨後排入海洋、河流、湖泊中,再迅速分解成毒性更強的壬基酚(NP)。鄰苯二甲酸酯可以通過手口接觸進入人體,影響男性的睪丸發育,導致精子數量減少,並可干擾女性的生殖系統,對兒童和孕婦的威脅尤其顯著。
從前的我對於快時尚沒有太多觀念,直覺就是 CP 值很高、配上流行的服飾,實在很難不被櫥窗裡滿滿的華麗衣服給吸引。直到近幾年,環保、人權意識逐漸抬頭,有關快時尚背後的秘辛也才逐漸浮上檯面,回頭看看房間裡滿到多出來的服飾,雖然用了很少的錢買到這些衣服,但它們背後所付出的代價遠超乎想像。我們都該問問自己:「我真的需要這麼多衣服嗎?」,仔細想想過後,或許你也會跟我一樣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消費模式。
參考資料:綠色和平、環境資訊中心、Fashion Revolusion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