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東方世界來說,孔子的思想跟教學方式時隔千年仍被廣為流傳和使用,而包浩斯對於後世也是這樣的存在。先前我便在另篇文章(藝術設計史上不朽的精神, 影響後世深遠的「包浩斯」百年紀念)介紹了包浩斯,建議大家先看完那篇會對以下將談的內容更有感觸和連結。
目前〈向實驗學習 ─ 包浩斯與她所啟發的世界〉正在新富町文化市場展出,策展人為謝宗諺與白千勺,今天我們請到了其中一位策展人謝宗諺,希望以他的視角來闡述包浩斯與策劃整個展覽的過程。
包浩斯的主題其實是半路產生的巧思
透過謝宗諺的分享讓我驚奇的一點是:和很多展覽不一樣,這個展覽的原始目的其實並非傳達包浩斯本身,而是源自幫學生辦個小型展覽的立意。
目前任教於東海大學的建築系的他時常要教導學生圖學、透視或是灌水泥等等,在這些教學過程中他發現實驗或學生對於這些事的想法都滿有趣的,所以便產生了幫學生辦個小型展覽的想法;包浩斯主題之所以後期會融入是在與協辦方忠泰接洽的過程中發現似乎可以將包浩斯加入其中討論,再加上今年是包浩斯一百週年,於是就決定不如就把兩件事合在一起,擴張主題的範圍。
時隔百年,包浩斯也緊密連結著我們
要說東海建築系與包浩斯還真存在著一段緣分,當年東海建築系的創系陳其寬曾為包浩斯的創始人格羅佩斯工作,而格羅佩斯在當時甚至還提供過東海建築系同學們獎學金。除此之外,謝宗諺也提及他們認為東海建築系所使用的教學方式、倡導的學習方法都與包浩斯是相似的,協同策展人白阡勺也分享他前往德國當地看包浩斯作品與歷史講解時的心情:「包浩斯在摸索建築的過程就好像我們自己剛進東海時的歷程。」、「雖然出國了,仍在包浩斯遺留的一切中看見東海建築系的影子。」
他們都在包浩斯當中感受到相似的一切,是屬於東海建築系的集體記憶,另外更有學生在畢業後去德國當地就讀以包浩斯為精神的研究所。雖時隔百年,包浩斯與東海建築系仍密不可分。
現今的問題,以包浩斯來回答
有趣的一點是謝宗諺在系上負責的分別是最低年級的基礎課與最高年級的畢業設計,這兩者以賽跑來比喻便是起點與終點,一個是一開始奠定基礎的學習,另個則是進入了最終的實務,教學的方式和內容大為不同。
他分享自己常常被問到:建築設計要學什麼?畢業後要做什麼事?他發覺這些問題談的就正是他在教學中接觸到的「學習」與「實務」這兩個狀態,而這些問題似乎正可藉著包浩斯來回答,所有的解答在展覽中體現。
「百年後包浩斯所傳下的教育目標和設定是可以再思考的,又或者藉包浩斯去反思現在的教育。」
從包浩斯中看見的現代思想與實驗精神
如果大家仔細看展覽的主題可以發現:〈向實驗學習 ─ 包浩斯與她所啟發的世界〉所使用的是女部的她,這其中其實蘊含了特別的含意。謝宗諺分享當初和另外策展人白千勺在策展時便討論著:包浩斯該使用人部的他、女部的她還是沒生命的它?他們最終選擇使用「她」回應包浩斯當時開啟女性受教權的前衛思想。
「當初的時代,建築和設計學院是沒有收女生的,但包浩斯學院開始跨越了性別的障礙,畢業後有些女生甚至還重回包浩斯當老師教書。」
在展覽主題當中被強調的「向實驗學習」則是謝宗諺想要傳達包浩斯中蘊藏在這五字背後的「形式之外」,他認為在討論什麼東西比較美之外,我們還該實際去操作,而不只是閱讀、分析或臨摹。
「包浩斯在當初戰爭時代的背景下,沒有人知道什麼是對的,必須要用實驗的方式去摸索出比較好的答案。」
這樣的概念在展覽現場也體現著,不管是出自東海建築系學生之手的 3D 模型或影片,又或是展覽延伸出的工作坊,都是走出了形式之外,讓實驗得到了成果。
讓大眾理解藝術設計,將美感落實
除了對於藝術設計或建築領域者外,我問起謝宗諺希望展覽能啟發大眾的是什麼?他提到:很多人都不知道為什麼設計系要天天熬夜這麼累,透過展覽希望讓大家了解我們所在意的東西跟什麼有關,讓大家理解、有些認知,這個溝通會造就大家未來對於美感和品味的提升。
有時候我們難免會有一些盲點,認為藝術設計是本科生才該懂的,或許是覺得太高深、和自己的生活根本無關沒必要了解。但概念其實往往是通用的、精神是可學應用到任何地方的,包浩斯看似艱深難懂,但透過嘗試與大眾訴說進而激發大眾的思考,這就是謝宗諺所期望的能美感落實於大眾。
站在歷史面前,我們常常從中學習經驗並沿用於世;包浩斯短暫 14 年的存在,依舊在歷史上留上了重要的一頁,時隔百年精神不滅。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