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英雄本色》裡小馬哥吃的街邊腸粉、到《食神》裡史蒂芬周的撒尿牛丸和黯然銷魂飯(叉燒飯),作為中西方文化的交會之處、擁有「美食天堂」之稱的香港,在多元種族及傳統交融之下,衍生出許多足以代表整個香港的飲食文化。就讓你我一同透過美食特色,深入了解最道地的港式魅力吧!
茶餐廳
說到幾次的香港個人經驗,明明想喝著絲襪奶茶卻走進茶樓,時常分不清那些名稱差異在哪。前身為冰室的茶餐廳,自二戰以來的平價仿西式早餐,如咖啡、三文治、奶茶、火腿通粉等,到部分店家開始提供簡易中式餐點,結合西餐廳與餐室特點,發展成今日揚名國際的香港文化。
與一般商店相比較沒有固定的營業時間,會根據時段提供不同餐點,人人熟悉的牛腩飯也是午市時才會出現,這點倒是香港飲食的一大特點。用餐時能感受到手腳忙碌且快速的香港人特性,也多半能體驗到所謂「搭檯」(併桌),形形色色的人們坐在同一桌上享用食物,短短半小時內的互相交流,卻留下一輩子的香港記憶。
茶樓
相比茶餐廳來說,茶樓較近於中等價位,一些推著餐車送達桌邊的港式小點如燒賣、蒸餃也在此提供。最早可追朔回唐朝時期,那時人們品茶作樂的著名社交場所非茶樓莫屬,轉至於現今已走向較為精緻港料路線,且早市多半有優惠。
顧名思義,茶樓會提供「開茶」服務,讓你在眾多茶品之中選出最想慢慢享用的一款,接著送上一壺熱茶及碗筷。要記住!那千萬不可喝!由於傳統香港茶樓流動率十分高,在碗筷無法確認洗得很乾淨的同時,衍生出一套利用熱茶清洗餐具的習俗,直到現今早已是文化的一部分。此外,人人俗稱的「港式飲茶」也是從茶樓文化引伸出來的喔!
酒樓
港式料理可不侷限在小點之中,像是台灣飲食習慣的合菜也同樣會出現在港式料理之中,一盤盤美味佳餚端上桌面,隨著世代的變化,部分原先只提供在茶樓早晚市的點心,也開始出現在各大酒樓之中,曾單純舉行宴會的酒樓文化至今以一般海鮮酒家為名;這當然還是要看店家營運。
與酒店相比,酒樓算是物美價廉、用料實在,從 1990 年開始盛行的「飲夜茶」更是作為晚市的延續,讓當地人及遊客有個地方能享用較為高級的服務品質與讚不絕口的點心。
大牌檔
大牌檔並非意指某種食物,而是從港英政府時期開始,政府將固定攤販劃分執照為「大牌」,並在英國宣布無條件分享後,大牌與熟食證照二合一,幾間店家聚在一起成為現今俗稱的「大牌檔」。多樣的食物之下,有著一般可見的粉麵(雲吞、魚蛋粉、牛雜等)、粥品、腸粉、簡易西餐及快炒菜色,最為知名的莫過於人人都愛的乾炒牛河了!
以前的大牌檔多是半開放式的店面,當夏季或雨季來臨時可真是難以忍受的悶熱,由於價格便宜,縱使衛生及用餐環境較為不佳,卻受到中下層階級的民眾喜愛,毫無拘束、沒有旁人鄙視眼光存在、舒服自在的氛圍也逐漸成為港人心中最道地的記憶所在,也成為日後的茶餐廳基石。
礙於住戶抗議或衛生因素, 1980 年無數間大牌檔店家遭受政府政策的取締,一間間只能伴隨曾經的光輝歲月選擇歇業或轉至室內開店,甚至無法傳承給子女;近年來越來越多人重視文化保育,將殘存下來的零星店家重新規劃整治,盡量提升其衛生水平,同樣的菜色,形式稍微不同,雖然得以延續,卻再也不是香港獨有的大排檔特色,想來也真是可惜。
街頭小吃
類似於大牌檔卻截然不同的街頭小吃,伴隨 1950 – 1960 年經濟狀況並非穩定或社會低下層的港人而聲名大噪,受到金融風暴及政府取締,大部份店家從以前的推車到今日的店鋪經營,雖不再是舊時印象中的流動攤販,卻依舊深受國內外旅客或當地人喜愛。
除了要吃得快、更是要做的也快,方便又省時,完美代表香港人的特性與文化,有著魚蛋、雞蛋仔、牛丸等種類繁多的食品,令顧客苦惱的永遠都是選不出今天吃什麼好,雖然大部份都是含有大量鹽、糖、脂肪等的垃圾食品,對於以食為本的港人來說似乎不成大礙呢。
看似熟悉卻截然不同的香港,每道食品都是用絕讚口味與情感製作、每個文化特色都是在歷史的堆積下演變而成,令人垂涎三尺的港式飲食,造就如此豐富的香港特色,帶給你我一次次精采絕倫的味覺饗宴。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