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和他人離別的當下並不會感到很感傷,但某天突然回想起卻紅了眼眶。上個月的週末我一個人到附近的餐廳打發午餐,旁邊坐著的是一位小男童和正在餵他吃飯的奶奶,這個畫面讓我感到很熟悉卻又遙遠。「對耶……奶奶真的不在了。」一個瞬間一股空虛感襲來,這是我第一次意識到奶奶真的去世了的事實。
18 歲那年奶奶因病過世,時隔兩年爺爺最近也離開了我們。我雖然知道死亡的存在,卻總是忘記它也會帶走我身邊的人,即便奶奶當時得了癌症,因為好多年都看起來還可以,我就一直沒想太多;而爺爺即便年年消瘦許多,我仍以為他跟多年前硬朗的模樣並無不同,我一直不曾擔心過「死亡」會對我帶來什麼衝擊,即便他們離世的當下,我仍對死亡沒感到直接的感受。
以前總愛一個人躲在樓上做自己的事,和樓下的爺爺奶奶形成兩個世界,甚至用餐時間都把飯菜拿回房間吃。其實我心裡知道他們或許會感到孤單,但我卻總是以好累、好麻煩合理化自己只想獨處的理由,讓他們總是只能無聊的看著電視,或到後院整頓菜園。長大後雖和爺爺奶奶疏遠了,但他們從小照顧我的記憶卻在他們離開後變得歷歷在目,即時我長大後對他們不再如兒時般熱情、親近,但仍不減對我的關心。和他們的感情雖然平淡卻完全充滿了真心,其實比我原以為的更彌足珍貴。
我明白許多人都聽膩了「子欲養而親不待」、「養兒方知父母恩」或「失去才懂珍惜」這些老生常談的話,但是沒有真的發生在自己身上,就無法深刻理解這些話的道理。失去的實感讓我開始意識到和很多人的相聚都是很可貴的,有時候不經意間就錯失掉了多少相伴的時光,我們太容易把工作、學習放首位,忘記了身邊需要陪伴的人。在這先不談要多孝順,我想傳達的只是降低遺憾,盡最大可能讓愛圓滿。積極給予家人陪伴不是件馬上可以學會的事,畢竟我也是經過好幾年才慢慢進步著。
爺爺奶奶的離開,讓我重新重視與家人的關係,也發現到和家裡的日漸疏遠。一路到高中都住在家裡的我,就讀離家很遠的大學開始獨自生活,平常除非有要事也不會聯絡,一直以來我也不覺得這有什麼,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生活,而我也很忙。但現在我很堅持一個月會回家一次,並回家的時候少和朋友約出門,寒暑假也會住在家裡,即便只是在同一個空間裡沒有很多的交談,也可以將彼此拉近,感覺彼此陪伴、存在著。
看到身邊很多朋友即便是寒暑假都只回家兩三天,當然我明白迫於要打工、實習或參加系上活動等現實因素,大多非出於個人所願。但我們真的有忙到只能給出這麼點時間給在意自己的人嗎?或是我們為什麼要讓自己忙到變這樣呢?因為明白出社會後,和身邊的人只會更難相聚,我認為趁著學生時期就多撥些時間,雖然無法給予太多,但即便是一點點也很重要。
或許我們會覺得反正除了親情,還可以往友情或愛情去尋找歸屬感,但人的一生中真正深交的人太少,很容易就斷了聯繫,家人雖常比不上朋友來得健談、情人來得浪漫,但卻充滿了不離不棄的情感。而且我也發現:對很多長輩來說,小孩是他們後半生最大的生活中心,事業或朋友在心中的地位早已降低,除了親情他們較難再從其他處尋求歸屬感。我曾試想照顧了很久的寵物,老已培養出深厚的情感,但當牠越來越不依賴我,雖然看似是好事,我反而會感到很失落。我想為人父母也是這樣的吧!即便這種情緒來臨的時候,往往還是要說服自己要開心並給予祝福,卻總覺得以前的美好回憶都在逝去。
長大了,我們理所當然都會往各自不同的航道駛去,因為各種現實所致造成了疏遠,但請不要因為疏遠了就順其自然讓彼此也「疏離」。當有天你想起,你會發覺一直忽略的其實遠比自己以為的重要,但這時候總是為時已晚。
有些事有些人,當你忙完才想起來就已經變了、不在了。剛來世界時,我們因為家人的陪伴不感到孤單無助,在剩下的日子裡,我們也該陪著他們度過。在這馬不停蹄的世界裡,也別讓在乎你的人太孤單吧!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