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部電影,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看都是不一樣的感受,明明是一樣的角色、內容、劇情,卻隨著我們的人生歷練得到對電影不同的解讀。以前不懂的,隨著年齡增長,漸漸能夠理解電影真正想表達的內涵,又或者會發現不曾注意過的小細節。而 《戀夏500日》就是我反覆看了三次的電影,從國中到大學畢業,陪著我度過將近十年的歲月,每次都有不同的觀後感想,也從原先對電影的不解與困惑,晉身成為最愛的電影口袋名單之一。
14 歲 :沒有 Happy Ending,少女粉紅泡泡破碎
還記得電影剛出來時是 2009 年,約莫十年前的我還只是個懞懂的國二生,而這部電影造成當時不小的轟動,成了許多人討論的話題,基於好奇心加上對女主角私心愛好,於是跑去附近的「百視達」租回家看。
你要知道,14 歲是公主與白馬王子的年紀,是對於愛情抱著無限期待的階段,當時我對於感情的理解力,僅限於小時候童話故事的幻想,以及偶像劇英雄救美的劇情,天真的以為愛情就是如此單純美好。《戀夏500日》既沒有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也沒有 Happily Ever After 的完美結局,隨著劇情的發展讓我越看越不滿意,甚至一度想放棄關掉電視,終於撐到最後一幕結束時,依稀記得我對著電腦螢幕翻了超大白眼,心裡邊 OS :「這到底是哪門子的愛情電影。」當你對一個東西不了解,自然會覺得無聊,因此之後每當有人提起這部電影,就會下意識的感到反感。
18 歲:夏天是只顧自己的自私鬼,湯姆是無藥可救的浪漫主義
有了第一次糟糕的觀看經驗後,原本決心再也不看《戀夏500日》,卻在某天不小心瞥見電視台重播,「反正閒閒沒事做,倒不如看電影殺時間吧!」我是這樣對自己說的。這是即將升上大學前的暑假,交了第一任男朋友,也比多了些人生歷練,不再是四年前懵懂無知的少女。
湯姆是相信真愛的浪漫主義者,當他遇見夏天立刻知道是命中注定的完美女神,他喜歡她勝過世界上所有一切,和她相處的時光多麽自在、快樂,而他們能在城市的茫茫人海裡相遇,只有一種解釋,那就是命運。電影的前半段能夠感受到湯姆的死心踏地、對夏天的執著,在我眼裡他就是個無可救藥的浪漫主義者,所以當夏天跟湯姆提分手時,心裡不禁為他感到難過,不過看到湯姆始終走不出情傷,甚至到最後的死纏爛打,在我眼裡看來就只是個不懂世故的可憐蟲。
夏天則不想談感情,從自己父母親失敗的婚姻中記取教訓,認為愛情總是搞的人們一團糟,所以在自己確定之前,不會輕易陷入其中,可以說是比較務實的想法,光是這一點就足夠看出兩人極大的差異。對夏天來說,喜歡湯姆是一回事,並不代表就必須畫上男女朋友的名分。我認為夏天是自私的,明明知道眼前這個男生對她的死心踏地,卻沒有立即劃清界線,反而享受跟湯姆相處的自在感,喜歡有個可以一起分享事情的對象,想留下就留下,想離開就能夠頭也不回的抽身。
22 歲:這不是愛情故事,而是紀錄湯姆的成長經歷
最後一次看是在今年初,那天在網路上讀到一篇有關《戀夏500日》的分析文章裡面提到:「其實在這段感情中,很多都是男主角的錯,他總是活在自身幻想世界中,從不願意傾聽女生的需求,但慶幸的是與夏天的結束,也讓他從這段感情成長。」認為這個推論相當有趣,於是又把這部電影拿出來重溫。有了前兩次的經驗,已經完全知道劇情走向,觀看的重心便自然轉移到先前沒注意過的細節。
首先,說夏天很自私是不公平的,因為整部片的拍攝手法是以湯姆的作為出發點,從來沒體會過夏天的心情,可以說是強行將女生塑造成心中理想形象。而我們透過鏡頭看到湯姆眼中的世界,於是自然會替每位角色套上特定的人格特質:夏天是完美女神、保羅是個忠心的朋友、小女孩瑞秋是感情顧問專家、同事麥肯錫則是討厭的煩人精…。就連電影中的配樂和顏色,也是隨著湯姆的心境轉換,例如:在電影中倒數 500 天,就是跟隨湯姆每天的心情變化,開心就是綠意盎然,反之鬱悶則會出現陰雨綿綿的背景。
至於夏天我們就無從得知,因為電影沒有以女生的角度進行拍攝,無法得知她只是把湯姆當作伴遊,還是背後有其他原因。也許夏天跟湯姆註定不會有結局,他們的相遇,只是為了讓湯姆從無可救藥的浪漫份子中成長,當他們多年後在公園長椅相遇,湯姆微笑的對夏天說了一句:「 I really do hope you are happy.」,這是他第一次站在夏天的角度出發,真心為對方祝福。證實失戀可以讓人成長的道理,愛情裡不能強求,我們都會有那麼一天可以解開心裡的結,走出困住多年的死胡同裡,朝著更適合自己的道路前進。
一部電影過了八年,才終於頓悟其中的道理,我想應該是在某個階段中,我曾經是湯姆也當過夏天的角色,於是將自己的經驗套在電影裡,就能對劇中的角色感到共鳴,便不覺得有誰對誰錯的道理。
雖然現在想起來,會覺得國中時期的天真感到幼稚,但確實是我當時真實的想法,甚至還有點還念當時天真無邪的自己。就算過了將近十年,《戀夏500日》至今仍是不時會拿出來討論的電影,不管你在網路上看過多少影評,但最重要還是自己體悟到了什麼。我在三個人生不同階段,看到了三種結局,不經令我好奇假如再過了四年,是不是又會有不一樣的看法呢?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