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23.2015

真的如入仙境,《愛麗絲夢遊仙境》根本就是一段嗑藥旅程嘛

4229361962_e1710b180f_z

《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自 1865 年出版以來,其賣座程度被世人納為最經典的童話故事之一,現今被翻譯成 125 種語言,翻拍成許多不同版本的電影,2010 年由強尼‧戴普領銜,提姆‧波頓執導的《魔鏡夢遊(Alice in Wonderland)》更是賦予此書全新面貌。

起初《愛麗絲夢遊仙境》不合邏輯的故事情節與劇情跳躍敘述,使此書歸類於荒唐文學的領域,但 150 年來不斷改編與詮釋原著,學者們漸漸發現看似毫無章法、天馬行空的情節,以及其中隱含的雙關語、諧音等,都有它們所隱含的意義。隨著越多的故事細節聯想、比對,就讓人越想一窺這充滿濃厚神秘色彩的作品當中,最初的作者 Lewis Carroll 究竟想透過故事表達甚麼。

在了解《愛麗絲夢遊仙境》隱藏甚麼訊息之前,應該先了解這個故事是怎麼來的?1862 年 7 月,作者 Carroll 與朋友 Reverend Duckworth 帶著三位女孩到泰晤士河划船,其中一位女孩就是故事中的女主角 Alice Liddell。從牛津的 Folly Bridge 出發,一路上為了消磨時間 Carroll 便信手捻來向三個女孩述說一個幻想冒險故事,眾人皆知的《愛麗絲夢遊仙境》就這樣誕生了。

《愛麗絲夢遊仙境》中最眾說紛紜的情節解析可以分成五個區塊:

  • 佛洛伊德學派的隱喻聯想──性別

當故事邀請讀者踏入愛麗絲的腦袋瓜裡的夢時,有些讀者認為可以比擬到寫出她的作者的身上,特別是心理分析學派透過類推的方法替這篇故事增添了許多線索。

例如英國著名文學批評家兼詩人 William Empson 的一段話道出愛麗絲進入仙境的過程中作者使用了多少層次的隱喻:「愛麗絲最初以父親的型式跌入兔子洞裡,墜到洞底回溯成嬰兒的樣貌,唯一能讓她脫離洞穴的方法就是自己成為一位母親,製造羊水讓自己從洞穴中誕生出來(故事中以愛麗絲的眼淚做隱喻,從自己的淚水中游走)(Alice is a father in getting down the hole, a foetus at the bottom, and can only be born by becoming a mother and producing her own amniotic fluid)」。

愛麗絲剛跌入洞中拉開簾幕,意圖要鑽出小門的那一幕也引來不少聯想,特別是對應到 Carroll 對於與小女孩們交朋友的渴望,而另一派擁護者則解釋這些隱喻的詮釋根據心理分析學派的說法可能是詮釋人自身恐懼或潛意識的象徵,而非真的是 Carroll 當初打算表達的。

  • 做夢還是吸毒?──藥物濫用

《愛麗絲夢遊仙境中》更著名的論點是愛麗絲的冒險旅程不是一場夢境,而是一連串濫用藥物所導致的幻覺。

1960 年代末期,美國搖滾迷幻樂團 Jefferson Airplane 曾製作一首具爭議性的歌《White Rabbit》便是針對《愛麗絲夢遊仙境》所寫,提及迷幻藥與食用迷幻藥之後的幻境,促使所有讀者去思考愛麗絲的地下冒險其實是吸食迷幻藥後的所導致,而非單純的童話故事。

但沒有任何證據顯示 Carroll 曾經使用聽起來令人擔憂的順勢療法(Homeopathic remedies),例如讓自己吸食砒霜和附子花(按:附子花的根部有劇毒,古時候常用其汁液塗在箭上製成毒箭)來對抗當時難以根治的感冒。但對許多人而言,故事中抽著水煙、吐著煙圈的毛毛蟲和魔幻蘑菇的使用更對比出 1960 年藥物氾濫的時代。

  • 誰是誰?這裡又是哪裡?──私人典故

Carroll 的故事中融合許多自己周遭的特色與人物,知曉背景的讀者會知道度度鳥(Dodo)代表作者自己(因為 Carroll 的口吃聽起來很像 Dodo 這個詞),鴨子(Duck)是朋友 Duckworth,鸚鵡(Lory)是愛麗絲的姐姐 Lorina,小鷹(Eaglet)則是愛麗絲的妹妹 Edith。當第二章末描述它們全身濕透又不舒服地出現在愛麗絲的淚水池塘中,其實是轉化他們原先真實在船上受困於大雷雨中的樣子。

還有其他例子:故事中出現的糖漿(treacle)是真的盛產於牛津旁的 Binsey 村莊,而愛麗絲與紅心女王一起玩的槌球遊戲可能就是在牛津大學基督教堂學院(Christ Church)裡玩的。事實上,很多評論認為整個故事完全架構在牛津中,想當然也就只有牛津人才能領會當中更深奧的隱喻梗了。

  • 喝我!吃我!──食物

令讀者最印象深刻的應該是最初寫著「喝我(DRINK ME)」而讓愛麗絲變小的瓶子,還有寫著「吃我(EAT ME)」的蛋糕讓她變成巨人的橋段,可以看出「食物」在 Carroll 的故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這也可以說明為什麼許多仙境裡的角色出場都是在吃東西(或擔心被吃),或是隱晦的描述瘋帽子的下午茶就沒有任何的茶在裡面的食物反差。

某些人認為這反映出 Carroll 自身的「厭食症」,另一些人則認為這些巧妙安排是特地紀念給當初一同出來野餐的 Liddell 女孩們。

但最讓所有人認同的是愛麗絲透過吃食物而變大變小的身體反應出一件事實:故事裡的小孩永遠都不會長大,但現實中,不管你願不願意每個人都會長大,妳沒辦法自己停下這個過程。

  • 夢與現實的模糊界線──夢境

Carroll 曾告訴劇作家 Tom Taylor 說:「整個故事都是一場夢境,但我想等到故事結尾再告訴讀者這件事。」Carroll 擅長利用與現實界線模糊又生動的夢境場景敘述故事,讓讀者分不清究竟身處在哪個世界當中。

例如一開始兔子跳進兔子洞後消失又出現,便是利用魔術般的手法將夢中的兔子滲透進愛麗絲的現實生活中。而仙境中的話語也和作夢一樣越來越模糊(還記得裂嘴貓曾問:「你是說‘pig’還是‘fig’?」),甚至有沒有發現當愛抽菸的毛毛蟲消失後,裂嘴貓才出現(現實生活中毛毛蟲蛻變成蝴蝶,但在夢中毛毛蟲卻蛻變成貓)。

對作家作品最陳腔濫調的評論就是聲稱將故事情節寫得如幻想般奇想天外,但 Carroll 就是想要把《愛麗絲夢遊仙境》寫成是一場夢境,發揮他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將僵化的現實生活重新拼湊成一場毫無疆界的瘋狂世界。

(資料來源:The Guardian;圖片來源:Cea., CC Licensed)

不可轉載
BuzzOrange 報橘
關注台灣與全球政經動態,思考那些科技無法解決的事情。提供新聞之外,更希望提供一個場域讓你和我們經常地問「為什麼」;不要再別人說什麼我們就信什麼,所有事情不再只有「是非」、「藍綠」的二元選擇——我們需要思考,需要一直問為什麼。
關注台灣與全球政經動態,思考那些科技無法解決的事情。提供新聞之外,更希望提供一個場域讓你和我們經常地問「為什麼」;不要再別人說什麼我們就信什麼,所有事情不再只有「是非」、「藍綠」的二元選擇——我們需要思考,需要一直問為什麼。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