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25.2015

矽谷不是你想像中的創業天堂,只有熱血在那只會死更快

5018939040_f52e1bed81_z

在大家的映象中矽谷是最適合軟體開發者的居所。但實際上,只有 5% 的軟體開發者住在矽谷,Paul Graham 呼籲美國政府趕快讓這 95% 的人才進入這塊寶地。但是這樣做真的好嗎?

移民是個棘手的問題,如果你「允許」某些人進來,就要讓某些人「離開」。

根據我在全球幫 skype 建立了 10 幾個團隊的經驗,這些科技新貴是不會因為你「允許」,就主動搬進來的,還需要更多鼓勵和誘因。就像 Graham 說的「我們把這一切都想得太理所當然了:如果我們讓更多的工程師進入美國,就會吸引更多同類爭相進入。」

在全球創業當道的時刻,矽谷不應該只是想著要把人才拉進來,也應該想想為什麼人們不想過來。根據前幾年的數據,矽谷確實是最適合創業的地方,但是有人為這些辛苦過來的移民們著想嗎?他們的生活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黑暗面,而這些才是真正應該被正視的問題。

近年來,遠離矽谷的聲浪和負面因素越來越多,開始有不少企業和人才選擇在其他地方創業。

  • 想來矽谷?光是簽證就先搞死你

Paul Graham 還有其他科技大老們提到了簽證的問題,但是還有很多比「移民額度」更討人厭的事。身為一個外國創辦人,光是點開政府的官網就需要很大的勇氣,還要先搞懂 H、O、E三種簽證的不同。

想要進入這個自由的領土,你必須先說服邊境防衛局你是來創造產品,也會創造很多工作機會,準備回答一系列的問題,而且這樣的面談可能還不只一次。這些人可能根本不懂什麼叫做「創業家」,對他們來說你可能就只是個「失業人口」而已。

進來之後,還有房子的問題。你必須很小心地準備好一大疊資料並郵寄給相關單位(是的,因為他們認為電子檔案不可靠)。你費盡苦心也不一定換的到一點同情,一切都是運氣。很多國家都努力將流程簡化,希望可以吸引更多人才,相較之下,美國光憑這點就足以將創業家擋門外。

如果你夠幸運。你有五萬塊的資金,而且可以撥十分之一給律師,你祖國的共同創辦人擁有新公司的多數決策權。而且你的國家剛好是在友善名單裡(sorry,不包括印度和中國),加上你有新鮮的 E2 簽證,你大概可以從移民局的人員臉上獲得一絲的笑容。

但如果你是一個 21 歲的小夥子,想要創業 …… 那你大可以在其他地方創業。這不是叫你放棄夢想,但如果這個地方並不歡迎你,又何苦讓自己受罪呢?

  • 預算無上限,光是房子就夠你花的了

如果你對這裡的租金沒有概念的話,可以花一點時間看看 Kim-Mai Cutler 的報告。人口大爆炸的結果就是租金不斷上漲,有些人甚至以「名校室友」或是「駭客屋」做為賣點,一個月要價 1500 元,還是上下舖那種床。

高貴的租金對創業家及當地居民都造成不少的困擾,到底我們是去建造軟體還是公寓。

房租影響的範圍很廣,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這對募資是否也有影響?沒錯,根據 Balaji Srinivasan 所觀察到的,有將近 50% 的早期資金都流入了房地產,直接流入辦公室租金,或是間接地提高員工薪水,讓他們可以支付灣區的房租。這對早期投資人來說並不公平,他們投入的資金是希望花在科技上面,而現在呢?

想要買房子的話,大概就要等你創業成功了。

  • 搶錢、搶房,還要搶人

一般正常的員工當然會希望薪水足夠當地生活,但是創業家可就不同了。創業的時候,所有項目都必須嚴格控管。Danielle Morrill 有寫了一篇文章,讓你檢視你創業資金消耗的速度是否合乎常理。

一百萬可以供應五個人一整年的生活,對 Facebook 或 Google 可能沒什麼,但對創業家來說可不容易,更不用說這些工程師大可以到 TopTal 上去找尋高薪工作。

不僅是錢的問題。身為最令人興奮的創業聖地,或許大家都聽過「勇敢搭上下一班火箭(不要放棄任何機會的意思)」,但前提是這個人必須要放棄以前的豐功偉業,選擇未來一年將在這個創業的懸崖上掙扎。

矽谷是人才得以一展長才的聖地,但對雇主來說卻是一大挑戰。

矽谷是一個人員很競爭而且很昂貴的地方。對雇主來說風險很大,你可能會不斷地在招募人才,優秀的候選人很可能在你猶豫的時候就跑了。一個數據學家(其實就是統計學家)告訴我,他才不想花三天在這裡做測驗,他寧可走 7 個小時的路去 LinkedIn 或 Google 面試,然後在下午的時候就確定得到工作。

  • 矽谷不是一個國家

國家當然會有清楚的法規,可是矽谷不是。

以稅金來當例子,美國的實質居住測試是你一年要住滿 180 天,而每個州又有不同的細項規定(連續、不連續等等)。以我的例子來說,我在美國並不算 tax resident(需繳稅居民),但是加州政府卻分享了我過去的國際收入。

如果你的國家和美國有簽一個「避免雙重稅收協定」,理論上我不用被課兩次稅,但是加州不是一個國家,他不在意那個協定寫了什麼。這件事情非常有趣,尤其當你是創業家的時候,你必須盡快習慣這些事,不然很快就會吃上罰單。

其他令人生氣的小事,像是一定要用實體支票支付。我的駕照在通過考試(DMW)之後一年,仍在處理中,因為我用語音信箱,「傳真出來的訊息是黑的,你可以試著用其他適當的影印機傳真給我們。」傳真機確實是 80 年代偉大的發明之一,但是現在,我得開車 30 分鐘才能夠找到這台機器。我幾年前在史丹佛大學的演講中也提到這件事,如果由 Apple 來設計 DMW 的流程該有多好。

身為一個創業家,你必須要很了解這些法律的問題,國家、州政府、城鎮甚至你的郵遞區號都得瞭若指掌。千萬不要以為矽谷是一個友善的地方,就忽略了這些事情。

仔細想想你為什麼一定要在矽谷創業,而不是奧斯丁、西雅圖、波特蘭或紐約。或許是因為這裡是唯一無人駕駛合法的地方,或是最有可能讓 23andme(基因檢測)合法的地方。在你動身之前多想幾次,因為許多地方也都在調整法律以利創新。

  • 所有事情都圍繞著科技

你不太可能在這裡聽到人們抱怨天氣(乾旱除外),很多新移民都會發現,這裡所有的對話都圍繞著科技。從健康到教育,不要假設全球最適合居住的特色出現在這,這裡的所有事情都只跟「把這個想法轉變成一間高科技公司」有關。

有些人的生活確實過得很愜意,但也有一些人每周工作超過 100 個小時,不過大家都會花時間去看電影、聽音樂、逛逛美術館,找些生活的調劑。

舊金山確實可以提供你一個精彩的人生,但這裡不是倫敦、紐約、香港或巴黎,每個地方都各有特色,我知道創業初期你的目標只有一個,但是仔細想想你五年的計畫,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或許你也必須把家人考慮進來。

  • 與矽谷共存

● 如果你是美國公民而且具有投票權

你關心矽谷的發展與繁榮,你相信政治系統,也可能是更長遠的目標,國會議員、政府官員、NGO 或是 FWD.US。如果你沒有這些信仰,勸你挑一個,然後把他跟科技連結。

有些議題是可以透過科技的方法來解決的資訊問題。

● 如果你是其他國家的政府,想要吸引人才

打造你專屬的 startup hub,不要再說你要打造下一個矽谷了。

把你們的弱點一一寫下來,並且解決他,成為比矽谷強上一百萬倍的地方,改變官僚心態、健康、創意、教育、高房租、移民問題。

也可能你們已經夠強,試著和國際溝通,告訴那些創業家或是數位遊牧民族,你們有多好。

我們在找一個地方,政府願意為每位公民著想,你能找到一線技術人員,你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找到其他人才。

● 如果你是剩餘的 95% 不在矽谷的超強軟體工程師或產品設計師

你大概也把矽谷當作人生的夢想,但是別讓這件事情成為你遷移的唯一目的。

許多人資都為了人才的事情頭痛。孤單的創業家其實也羨慕你可以有人幫你處理簽證,還提供你這段時間的住宿。在你跳入創業圈之前,能有幾年在穩健的公司服務是個不錯的選擇。

● 如果你是國際創業家,在猶豫要不要搬到矽谷,我這裡有三個建議

選擇一:忘了矽谷夢吧!

省下那些精力和時間,在你熟悉的地方創業吧,就像 Atomico’s Unicorn 的研究:有 61% 億萬公司都是從矽谷以外的地方開始的,你也可以!

有另一種狀況是你的公司和軟體無關,當然也不在意美國市場。當然,在這個軟體的世界裡,你可以說每個公司在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因矽谷的網絡受惠,但這不是必需的條件。

而且,美國早就已經不再是網路使用的最大市場;歐洲的無邊界電子市場有 5.8 億的客戶;中國更是潛力股;非洲的功能型手機搭上電子支付功能;以上種種都證明了,公司在美國以外的地方也能大放光彩。

我去年寫了一篇文章,比較歐洲和美國,很多創業家甚至說不出他們到底為什麼需要矽谷,或許你也該認真思考,到底你想要的是什麼?

選擇二:義無反顧的搬過來

矽谷當然還是有很多優點,你大可以忽略以上種種討厭的事情,直接搬過來,扣除睡眠時間,你將會花上 25% 的時間和 50% 的種子資金在這項事情上面。

身為一個創業家,你當然有權利決定你要在哪創業,只要你有能力不被外務干擾,善用軟體來優化你的生活,如果你可以省吃儉用…… 或許還撐得過去。

選擇三:多處、遠端工作

與其搬過來矽谷,我更推薦大家利用網路,讓員工在家工作。這可以解決早期創業的問題:你無法負擔矽谷的生活,但你又不能沒有矽谷。創業家們必須在矽谷的網絡中,不管是募資、認識夥伴,培養人才,或是之後的擴張。矽谷是一個最適合創業家學習的地方。

這個意思是,我必須在其他地方雇用工城市來建立產品。Teleport 一開始就是由 8 個人,分別在 4 個國家建立的,我的共同創辦人 Silver 這周也從山景城搬到哥倫比亞去了。我們並不是最特別的,這裡有跟我們一樣採用遠端工作的公司名單,如果你們也是,也把自己的資料打上去吧。

以全球為目標的創業家必須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是沒有最棒的地方,矽谷也不是。除非你有很強的信心可以建立一個超讚的公司文化,處理高流動率的問題。

Matt Mullenweg 以一篇文章告訴 Paul Graham,不要再叫人們搬進矽谷了!

(資料來源:《TechCrunch》;圖片來源:Prayitno / Thank you for (5 millions +) views,CC Licensed)

 

不可轉載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TechOrange》,專門追蹤全球網路產業的科技網誌。提供網路創業者、行銷人員、媒體人員關於網路的資訊與知識是我們的任務;每天大概花吃顆橘子的時間來瀏覽就夠,吸收科技新知沒負擔。
《TechOrange》,專門追蹤全球網路產業的科技網誌。提供網路創業者、行銷人員、媒體人員關於網路的資訊與知識是我們的任務;每天大概花吃顆橘子的時間來瀏覽就夠,吸收科技新知沒負擔。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