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25.2014

台灣的世界音樂

「世界音樂」一詞,是相對於西方音樂的其他音樂總合而產生,可以泛指世界上各國的民族樂、民俗樂、當地古調等。我們最常接觸到的,比如說印地安民族樂、非洲的部落音樂、中東的阿拉伯風格音樂、日本使用三味線與尺八等傳統樂器的雅樂等等,都屬於世界音樂的範疇。

ACT5-PROMO-ARTIC2-001

而對台灣來說,可以代表台灣的世界音樂應該是什麼?

研究世界音樂,除了他本身的曲調風格,與傳統樂器的特色之外,其地區民族的歷史文化背景也是很重要的一環。我們回頭看看台灣近百年的音樂發展,在1932年日本人設立古侖美亞唱片以前,台灣的民間就已經有說唱藝人以月琴和胡琴,進行一些職業性或非職業性的走唱表演了,他們以即興、自由的方式創作所謂的四句聯或七字聯。一直到古崙美亞帶起台語流行歌曲後,台灣的流行音樂才從思想起走入了望春風。而這些用來伴奏的月琴胡琴等,大多是移民來台灣時一併傳承進來,到了台灣之後,也演變成「南北管」的分類。

ACT5-PROMO-ARTIC2-003

說到台灣的民俗音樂,我們常常可以聽到「南北管」這個詞。「北管」與「南管」是在台灣音樂發展史上產生的特有名詞,大致上來說,「北管」指大陸北方語系戲劇,而「南管」指閩南語系戲劇。

「北管」由於多數是農村子弟組成的業餘戲團,因此被稱為亂彈戲,多用於廟會、傳統節日、婚喪喜慶等,是過去台灣民間流傳的傳統音樂及戲曲,在傳統的農業社會中很受歡迎,我們常常說看廟會是「鬥熱鬧」,說北管是台灣早期的流行音樂也不為過。主要的樂器有嗩吶、殼仔弦、鑼、鼓等。

「南管」在今天台灣所保存的,主要是閩南語系中最古老的劇種、流行於泉州廈門一帶的「梨園戲」。梨園戲基本曲調的南管音樂,宛轉悠揚,樂隊所用的樂器分為絃樂、管樂與打擊樂三部分:絃樂以琵琶、管樂以洞簫、打擊樂以掌鼓為主。南管除了指梨園戲之外,也包括一般稱為五音、南音、絃管等音樂,早期隨泉州移民傳入,遂在臺南、鹿港等地扎根。

大致比較南管與北館的特色差異,「北管」樂聲昂揚激越,充滿熱鬧豪邁的風格,有著被稱為「亂彈戲」的粗獷風格;「南管」則是清雅婉約,音律結構較為嚴謹,學習者也大部是儒雅的文人。

ACT5-PROMO-ARTIC2-005

我們再來看看「歌仔戲」,「歌仔戲」發源於日治時期1900年代前後的宜蘭,其雛形為宜蘭當地的落地掃,後來吸收車鼓陣、以及漢文化的崑曲、京劇等元素才慢慢發展完備。「歌仔戲」是以閩南語為主、加入古漢詩文的戲劇,演出內容多為忠孝節義的大眾文學,是臺灣最具代表性的民間傳統戲曲,亦是早期農業社會主要的娛樂活動。(上圖來源為廖瓊枝文教基金會,基金會的李佩涵說,廖瓊枝歌仔戲團還維持著傳統的一桌二椅形式)

而在這些音樂發展的過程中,不管是唸歌仔、南北管、歌仔戲、布袋戲等傳統戲劇,在其音樂伴奏上,「月琴」都占有很重的地位, 或主或副,都在參與在其中,我們可以說月琴是貫穿了整個台灣民俗樂歷史的樂器。

ACT5-PROMO-ARTIC2-007

月琴(Yueqin),撥奏弦鳴樂器(Plucked string instrument),兩條絃,長柄,音箱為木製圓形。琴原是中國樂器,傳入台灣後成為台灣歌仔戲、歌仔說唱、民謠說唱重要的樂器,著有「最接近台灣土地的聲音」之譽。早期在台灣許多乞丐以月琴來行乞,又有「乞丐琴」之稱。台灣月琴保留了漢文化最經典的五律和七律,而月琴在台灣已成為許多音樂人的創作樂器 。

早在日治時代,無師自通的陳達,就已經在恆春唱著恆春調,以月琴展露頭角。音樂家與學者史惟亮和許常惠於1967年展開「民歌採集運動」,對陳達的演奏驚為天人,並對這位已經在南部鄉間走唱四十餘年的老前輩積極的保存與推廣。現今在北投的溫泉博物館,每年由月琴民謠協會主辦的月琴民謠祭,都會展出一系列關於這位永遠的月琴老師傅的特別展出。

ACT5-PROMO-ARTIC2-008

由於台灣有著海島文化的特性-易於接納新來文化並融合,加上長期以來不斷的有外來統治政權的蓄意操作,歌仔戲、台語歌等都被經歷過被壓迫的命運,這項最接近民間、最接近土地的聲音文化,在現在已被視為不入流、低俗,即將面臨失傳的危機,其實根據陳明章老師所說,台灣月琴的古調音律,不只是美,還是世界級的文化。自從江子翠一帶琴師世家的林宗仁先生,在魏德聖的海角七號裡飾演茂伯,這項讓陳達從日治時代就開始展露頭角的樂器 – 月琴才開始慢慢在現代被廣為人知。諷刺的是,月琴因為在行乞時被,以及江湖走唱賣藥時被廣泛運用,這條文化線才有辦法在排山倒海的流行文化洪流中存活下來。在現代被視為不入流台灣的民俗音樂,年輕人已經很難領會箇中滋味,其實只要有更多方式去接觸、欣賞,我們都可以更了解他的美。

ACT5-PROMO-ARTIC2-009

講到世界音樂的根基,可以說是「採集」。民俗樂大多沒有用文字等樂譜記錄的習慣,口授相傳是主要的方式,所以在採集上就特別重要,也因此特別難採樣,他可能必須在空間變數多的環境進行採樣,如人聲嘈雜的路邊等。無法LINE-IN錄音是民俗樂的特點之一,演出也要以現場收音的方式進行,這點和民俗樂使用的樂器也有很大的關係。民俗樂器的特點,在於他沒有經過完整的系統進化,小提琴這類的樂器,都是有工匠經過許多細節的改良而演化至今,但是傳統樂器並沒有經過這類工藝的粹鍊,他多半是因為「方便性」為考量,多以當地便於取得的素材做原料,因此共鳴性不甚優美,延展性也不足,音質大多呈現乾、扁的感覺。採樣時難以收音、後製時難以混音,民俗樂是一種面臨最多錄音缺陷的樂種。

 

上次趁著德國音樂製作人CLAUSE,來台灣幫王菲的專輯錄音,使用了中國傳統樂器中的揚琴與胡琴,我們也特地去採訪CLAUSE,關於傳統樂器在現代音樂上表現的論點。

ACT5-PROMO-ARTIC2-004

他說,「現在音樂大多數都已經由機械化的東西製造,我們卻忽略了原音樂器原本的美 。」很多民俗樂,其實和生活與工作是習習相關的,尤其在台灣,使用月琴賣藥討生活、參與廟會的北管、娛樂時聽的歌仔戲南管等等,CLAUSE認為現代的音樂人應該也要這樣子的PLAYING LIFE,讓自己的音樂更有價值。

現今身為國寶級的唸歌人楊秀卿老師也這麼說,「唸歌已經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了,我沒有特地去創作,而是很自然的就能呈現。」

ACT5-PROMO-ARTIC2-002

前交工的鼓手鍾成達告訴我們:「我在打客家八音鼓時,也有許多老前輩批評我這是歪道,但我不覺得我做錯了,因為傳統的東西,你不注入一些新的元素進去,他無法在現代被接受,慢慢的,就會被遺忘了。」而台灣是個容易受流行文化影響的國家,譬如90年代末期流行起R&B曲風,便有群起的藝人開始湧向同樣的風格。對於本土的民俗音樂傳承課題,台灣仍是有待進步的空間。

 

不可轉載
Chord&Major
原創於台灣的耳機品牌 Chord&Major,以音樂學為基礎,關注所有音樂表現的關鍵因素,主打深入研究音樂曲風的「調性耳機」。
原創於台灣的耳機品牌 Chord&Major,以音樂學為基礎,關注所有音樂表現的關鍵因素,主打深入研究音樂曲風的「調性耳機」。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