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05.2014

寫給兩個男人的情書 / M.A.N.D.Y.專訪

專訪M.A.N.D.Y.前,老實說,略帶不純潔的愛意。見到本人後,迷人程度竟超出期待。

以下為甜蜜蜜寫下的介紹和採訪,就當作一封他們看不懂的情書吧。

 

 

觸動指數 25%

比音樂更吸引人的友情

 

M.A.N.D.Y.=Me and You縮寫 ,從名字可看出Patrick Bodmer 跟 Philipp Jun的死黨關係,從小一起長大,80年代自德國法蘭克福的夜店發跡,友齡至今已30餘年。

兩人常常分隔兩地放歌,因為前幾年某夜的一杯酒,讓Patrick意識到自己極端的人生裡除了techno什麼都沒有,便跟音樂請了長達三年的假,中間結了婚,還生了孩子,最終在180度的人生大轉彎裡,找到全新的平衡重返音樂,目前留在歐洲放歌。

而同時Philipp則帶著想呼吸新鮮空氣的心情,出走柏林長居紐約。兩人的友誼並未因分開的人生歷練變質,受訪時仍有股難以形容的默契,尊重之餘會適時的為對方補上想法,一旦開起玩笑,又是當年一起混的幼稚男孩。

看著他們,會怨嘆生命裡少了一個Patrick或Philipp 。

 

左邊Philipp,右邊Patrick,很可愛的一對朋友。  Screen Shot 2014-09-04 at 10.18.39 PM

2003年發行,起頭的俐落重拍是Patrick,中段的感性屬於Philipp,完美融合兩人個性。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jbcZcZ01yM[/youtube]

 

 

 

 

 

 

 

觸動指數 50%

眼光精準  愛才又惜才

 

另一個喜歡他們的理由,是經營廠牌「Get Physical」的態度。

雖然「Get Physical」在柏林音樂界算是指標廠牌,但隨著現代人聽音樂方式的改變,經營這種underground廠牌,幾乎是變相的慈善事業。購買單首歌的利潤率低於整張專輯,串流網站點擊的計價方式,也等於在賞廠牌巴掌,光賣歌曲已經無法盈利,必須仰賴更多的演出支撐。

但M.A.N.D.Y沒在管商業利益和潮流走向,忠於喜好簽下欣賞的藝人,就算銷售不佳的DJ,在心中還是件瑰寶。遇到喜歡的新聲音,品質不夠好沒關係,他們會佛心的帶領他脫胎換骨,也會在放歌時幫忙宣傳兼旗下藝人,順便測試市場接受度。


如果找不到好音樂,Get Physical幫你精選一堆聽不完的好歌。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oUeuIZuFbA[/youtube]

每週四可收看Get Physical頻道,會邀請旗下藝人或朋友來放歌。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JxpJaiKGI4[/youtube]

 

 

 

 

觸動指數 75%

過癮的現場表演

 

M.A.N.D.Y. 發行的作品多大多是單曲或混音專輯,個人最喜歡現場表演的DJ Set。

Philipp偏愛Groovy、放鬆的音樂,和Patrick的重拍喜好正好截長補短,他們喜歡在放歌的時候送給對方驚喜,有點像在說「想不到我也會放這個歌吧,嘿嘿」,另一個人就來個調皮的回馬槍,裡頭互動的趣味和默契,為歌曲的銜接點帶來很多驚喜,你無法預測接下來將被帶往何處,猶如迷失在叢山峻嶺裡,只能暈頭轉向的被一波波高潮引領至頂峰,猛一回神,全身已經流下滿滿的過癮汗液。


 DJ Set,現場聽跟線上聽差距很大,精彩段落連連,很驚艷。

 

 

 

 

 

 

觸動指數 100%

本尊現身專訪

 

IMG_7111

 

1

歡迎你們來到亞洲巡迴的最後一站-台北。

巡迴時一兩天就會換一個國家,通常你們會事先準備好歌,還是根據對每個城市的印象、場地和群眾做現場改變?

算是一半一半,通常我們會有一個預排歌單,把平常表演反應熱烈的歌放進去,然後再加入10%的新歌,最後就是根據當天的心情和現場作調整。

我們發現就算在兩個很相似的環境放相似的set,最後的效果還是會完全不同,兩三次之後你會發現放歌最棒的部份是跟群眾情緒的交流。

當然我們會花很多時間熟悉電腦裡的歌曲,這就像學單字一樣,要花時間學習新的歌,也要不斷復習舊歌。

 

 

 

 

2

你們會隨著到歐洲、美洲、亞洲不同洲調整放歌內容嗎?

我們呈現的是一種風格,所以就算我們到歐洲、亞洲、美洲都不會因此改變,比較是依照每個夜店的氣氛去調整,像大場派對就和小場的不一樣,MIX的重點也不一樣。

Patrick補充:

不過若真要說有何不同的話,我們會根據每個城市人們對於音樂的反應,去加重某種類型的比例,像是香港人對trance比較有反應,我們就很樂意多放一點,而在東京,我們很開心可以放一些比較怪跟實驗的歌曲,比較沒有甚麼侷限。

 

 

 

 

3

平常放歌會用什麼器材或特別的技術?

我們三四年前有用Traktor,搭配MIDI Controller之類的效果器,一個人做現場,一個人處理效果,但是後來我們發現如果歌曲本身很純粹,減少效果器的使用會更好。

現在我們會用四台CDJ表演,跟更多觀眾互動,而不是一直看著電腦螢幕,這樣也比較像當年我們剛出來表演的感覺。

 

P.S. 採訪前,我們像動物奇觀猛拍他們,Patrick俏皮回敬。

Screen Shot 2014-09-05 at 12.00.06 AM

 

 

4

平常在創作或表演上,兩個人怎麼分配工作?

我們沒有做太多現場表演,因為發現沒那麼適合我們。

平常經營廠牌或是很多事得安排,如果沒有辦法專心準備新東西表演,就會變成每次現場都在重複一樣的流程,久了以後其實也很無聊。

最終我們還是偏好傳統的Back 2 Back,享受驚豔對方的感覺,我可能會因為想要Philipp聽一首喜歡的新歌,特地放給他聽,然後觀察他的反應,也會用歌曲當作語言,不斷確認我們接下來該往哪裡走,這些都建立在我們多年友誼的默契上,我們很喜歡這樣,永遠都不會覺得對方無聊。

 

 

 

5

你們的廠牌 Get Physical 運作的很成功,在柏林也是重要的電子音樂指標,經營這麼多年來,你們覺得挑選音樂的口味有改變嗎?

當然,通常會有基本的喜好,但當你真的想發現新音樂時,你會找到很多讓你興奮的聲音,並且從中獲得成長,我們喜歡這樣與時並進。

廠牌的音樂走向主要就是跟著我們當時的喜好走,如果有一陣子我們喜歡比較重拍的音樂,會簽比較多重拍DJ,或是喜歡輕鬆一點的旋律,大家就會聽到比較多這種類型的音樂,反正就是照著每個時刻的喜好發行音樂。

 

P.S.相較於一直面帶微笑的Patrick,Philipp有時比較認真嚴肅。

Screen Shot 2014-09-05 at 12.16.53 AM

 

 

6

通常廠牌會考量市場和趨勢比較多,還是個人喜好比較重要?比例大概是?

還是靠自己的喜好決定,不會說一定要很商業或怎樣,重點是要對自己的品味有信心,否則廠牌是不會成功的。

 

 

 

7

什麼特質的DJ或音樂會讓你們很想要簽下他?有沒有什麼挑選標準?

我們喜歡具有原創性跟有個人特色的DJ,重點是要能驚豔我們。 像我們當初聽到Chelonis的音樂時,完全覺得這個人是天才,雖然他的專輯總共只賣了將近1000張,我們還是繼續跟他合作,並且建立起長久的關係。

 

P.S. Chelonis的樂風,就是一個穿全黑梳油頭的帥哥,很帥,但大家未必想靠近。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kU0lTXLao[/youtube]

 

 

 

8

現在大家聽音樂方式改變了很多,像是不買整張專輯,或是依賴線上音樂串流,這些情況有間接改變你們經營的方向或想法嗎?

現在對每個廠牌來講,經營都是很困難的,沒有人願意花錢買音樂了,大家都在網路上下載音樂,或是聽線上音樂串流,導致現在我們的收入真的很低,串流一首歌可能只能抽0.003%, 而且還要跟藝人分利,只有像Lady GaGa擁有幾百萬的點播率才能賺錢吧。

我們現在就像在打一場硬仗,還好我們有一個很專業的團隊,也跟Spotify有良好的關係,可以一起討論如何推動藝人和歌曲,讓廠牌持續推動下去,但也真的很擔心未來再也沒人願意花錢買音樂。

 

IMG_7140

 

9

跟歐洲或美洲其他國家相比,柏林的音樂場景䬟裡讓你們覺得最特別,最有優勢?

我們在那裡待了十幾年,柏林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好的地方是你去任何地方, 都會有品質還不錯的音樂,而且夜店對所有音樂類型都門戶大開,但是同時,在柏林所有人都是DJ,音樂不像在英國有Manchester風格的音樂,或是Bristol又有另一種城市風格,相較之下也許有點平淡。

 

 

 

10

暌違兩年沒看到你們發新作,接下來有什麼專輯發行計畫或是合作計畫?

我們現在正在籌備一張專輯,也許有20首歌,這是我們第一次準備專輯這麼久,前前後後大概有七年了吧, 我們也很興奮,在這一連串忙碌的巡迴裡,一周只有一兩天有空創作,有些製作得同時跨越紐約、泰國,我也特地從紐約回柏林準備,但它真的就快完成了! 希望年底能夠完成歌曲製作,明年四月中問世!

 

 

 

最後附上Patrick反拍我們的那瞬間:P

特別感謝照片裡很nice的派對單位Blank Crew、一同聯訪的Earwarm,專業態度讓我受益良多,當然還有Fliper貼心特派助理,愛意達成!

Screen Shot 2014-09-05 at 12.42.46 AM

 

 

 

 

Cover via djguide.nl

 

不可轉載
貓飯
「少了音樂,生活便不像樣。」 生於台灣,現居柏林,貓飯音樂品牌的創始人。以品牌形象設計公司的策略與廣告文案,作為職業生涯起點,同時以樂評身份經營個人音樂網站,重視音樂何以形塑人格、何以深藏思考、何以滋養文化。2015年,為深入電子音樂的文化基元,移居柏林,並在些許時日柏林經驗的觀察與反思之後,將貓飯由個人作者轉化為跨域結合的音樂品牌。
「少了音樂,生活便不像樣。」 生於台灣,現居柏林,貓飯音樂品牌的創始人。以品牌形象設計公司的策略與廣告文案,作為職業生涯起點,同時以樂評身份經營個人音樂網站,重視音樂何以形塑人格、何以深藏思考、何以滋養文化。2015年,為深入電子音樂的文化基元,移居柏林,並在些許時日柏林經驗的觀察與反思之後,將貓飯由個人作者轉化為跨域結合的音樂品牌。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