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18.2014

吃好穿好在寶島

在台灣,人人都是美食家,每個人對吃都有自己一套哲學。而台灣的確也是美食天堂,無論夜市、路邊攤,到快餐、熱炒、小吃店,再到館子、火鍋、燒烤,以至於富麗堂皇的高級中西餐廳,沒有斷層的消費區段,服務兩千萬張嘴。

而的確,今天跟你一起坐在夜市矮凳的鄰座大叔,可能昨晚才在知名鐵板燒刷了一筆上萬的單,現在一樣吃得津津有味。

速食店林立的同時,中價位餐廳、高檔餐廳也從來沒有少過,國外知名餐廳陸續登台,也常見台灣各領域的廚師開設餐館,近期更看到許多年輕廚師自立門戶做「西式快炒」,儼然成為一股新勢力。

 

而對於穿,消費者的選擇也是多,尤其國際知名的幾家連鎖平價流行品牌,紛紛在這幾年登台開幕,對服裝市場產生了點衝擊。除了平價流行品牌(的精華地段大店),消費者還可以在市區巷弄間的流行時裝 / 低價成衣商店,或是國際品牌的百貨專櫃購物,當然,還有一些小店販售自有品牌商品。

 

如果我們把吃對應到穿,把速食快餐比作快速流行品牌,飯店裡的高級西餐比作國際精品,路邊攤比作低價成衣,西餐廳 / 異國餐廳比作百貨專櫃,麵店 / 館子比作台灣品牌小店,你會發現,麵店、館子在台灣飲食文化中絕對佔有一席之地,而台灣設計品牌銷售在整體服飾消費中所佔比例,卻是低到可憐。噢,而那種高價位中菜料理,沒得對應。

再具象一點比喻,這個環境就像是愛吃的人要嘛選擇麥當勞,要嘛就吃排餐,街上沒什麼人賣牛肉麵,零星幾家館子都門可羅雀。

 

好,我想說的是,目前的服飾消費環境,對台灣品牌來說仍然嚴峻。其中原因,可能來自消費者對台灣品牌的不信任,亦有可能來自台灣品牌沒有做出足以說服消費者購買的水準,更有可能是上述兩項的交互影響。

 

再探究背後原因,是長久以來台灣對美麗事物的不重視。美學文化在教育體制中永遠屬於次要,「先求溫飽」是過往歷史遺留下來根深蒂固的觀念,所以「能穿就好」。而人性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投射在對西方及日本的價值認同;由於對自我美感缺乏自信,往往以國外評價、名氣為購買的依歸。

另一個角度看,也因為缺乏美感、缺乏追尋美的動力,國內業者往往看國外什麼當紅,就製作販售類似設計但價格較低的商品,只求當消費者的次等選項。無法以品質、設計為人稱道,得不到消費者尊重,結果就是當消費者願意以較高花費購買好東西的時候,沒有選擇,只得往國外品牌找尋。

 

看起來像是抱怨,其實最後的最後,我想說的其實是很開心這樣的文化在這幾年有了明顯的轉變,有一群人願意不計代價的挑戰這既有市場,像是一股清流,為了帶給這個市場更多選擇、更多好東西而努力。差異就在,現在崛起的台灣設計師與其服飾品牌,不當次要選項了。獨特、高品質的設計漸漸出現在市場,甚至能夠跨向國際。因為這些努力,風氣漸漸起了轉變,年輕人漸漸願意欣賞國內的設計、相信台灣品牌的品質,消費者回頭看到了好東西就在身邊。我很開心,我能加入這一股力量,一起努力。

 

2

不可轉載
Agy & Brain
我們是大腦 & 艾姬,在這裡瞎掰扯淡浪費各位時間; 腦姬掰專欄,我們每週三見:)
我們是大腦 & 艾姬,在這裡瞎掰扯淡浪費各位時間; 腦姬掰專欄,我們每週三見:)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