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前篇字型搭配的專題,這一回,我們要以台灣常用漢字與拉丁字元為例,了解它們的結構理念,以及因時代而發展出的不同特色,來進一步說明實際搭配應用。
日常生活中總能看見跨語言字型的搭配,例如車站內的指示牌、百貨公司的顧客需知、產品包裝等。無論是中西(或數字)語合併,以中文為主,西文為輔;或是中西語對照。兩種語言地位平行都頗為常見;把字放在一塊不是難事,但如何搭配,呈現終極目標 ─ 和諧,融合度(consistency)與協調性(harmony)兼備,絕對是一門得好好思考的學問。而了解字型「結構」與字型的「時代演變」,是我們最重要的第一步。
── 從結構看中西字型搭配原則 ──
筆觸、筆畫造型/粗細反差、字腔大小、長寬比例,都是影響融合度的條件,下面是幾個挑選字型時需要特別關注的重點:
大/小寫高度反差:
中文為高度整齊的方塊字,與拉丁字元具有大、小寫高度變化有所不同。選擇拉丁字體的第一個原則:盡量以「大、小寫反差小」、「下延筆畫(descender)較短」的字體為佳。
字元結構與字腔:
字元結構是字的骨架,而字腔則為字的留白空間。留白空間大,疏密度較鬆,較小便反之,也影響文字灰度差異。一般而言,灰度愈均勻、平整度愈高,越適合閱讀,忽重忽輕的灰度變化容易分散閱讀注意力。除了注重個別字元表現外,重要的是,更要考慮量化後的整體表現。如下圖所示,大字腔漢字不見得適用搭配大字腔拉丁字,極可能成了拉丁字主導畫面。設計者在選擇上需多面考量。
筆畫造型:
跨語系字型搭配的筆畫設計考量有二:一、字體同質性。二、字體時代風格與細部筆畫特徵。基礎搭配方式可參考〈專題一〉。若較專業、進階,則需討論到筆畫造型的獨特設計。
數字與標點符號:
數字,選擇字體時最好先檢視字體家族是否有相對應的數字格式。
標點符號,挑選中西字體配對時,盡量以兩者標符設計越接近越好。(標符詳盡介紹可參閱circle創刊號,或網誌〈【Design & Type】怎麼排都怪?標點符號的編排祕技大公開〉)
── 從時代演變理解字型風格 ──
中文除了黑明圓體等基本字型以外,適合長篇閱讀的字體選擇不多,利用不同的西語字體作搭配,可以增加視覺的表情變化。下列介紹的幾個重要的關時期,由書寫到繪製的發展,與所經歷的政治、文化藝術與科技緊密相扣。
銘文與手抄體
目前最早被記錄保存的歐語文字是於希臘發現的銘文,後才發展為我們熟知的羅馬正體大寫。應用於宗教用途的手抄體,偏窄的書寫體,與姿態正式的大寫形成基本配套。
15 – 19世紀
文藝復興:14 – 15世紀,始於義大利的設計,利用「字型」來詮釋人文溫度的「書寫」。
新古典主義:理性主義的表現,整體風格精美。「人的書寫痕跡」漸漸被雕著、淡化。
19 世紀 – 近代
幾何現代主義:如數學測量般,所有線條幾乎皆以幾何造型構成。
後現代主義:形式上從古典到現代、各樣回收再利用、建構與解構,充滿多元可能。
自銘文到後現代,從人文、理性到解構,當我們大致理解字型設計隨時代演變,產出的各種不同設計風格理念,字型便有了自己的故事,設計師的運用結果,不僅限於設計美觀上的呈現,字型也以自身故事與觀看者溝通。
字體的使用與跨字型結合除了考驗設計工夫,也同樣展現設計師本身的對字形構成的學養。希望這次的攻略能提供讀者更全面的基礎概略,思考更多字型運用可能。
更多關於字型搭配的心法,歡迎參閱《Circle》設計微誌第五期〈字型搭配攻略:基礎篇〉、第六期〈字型搭配攻略:應用篇〉。
《Circle》設計微誌 FB 粉絲頁:https://zh-tw.facebook.com/circlezin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