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01.2013

東方之萊卡,隨身RF機七劍之Canon Canonet QL17 GIII

 

在傳統攝影器材的行列中,除了我們熟悉的即可拍、拍立得、傻瓜相機與單眼之外,在六七十年代期間,在國人之間曾經流行過這樣一種相機:RF連動測距式相機。今天要來為大家簡介一台,有東方萊卡之稱,亦是網路上流傳的RF相機七劍之一的:「Canon Canonet QL17 GIII

所謂的連動測距式相機(Rangefinder Camera, RF Camera),是一種透過測距窗與觀景窗連動,攝影師經過相機上的測距裝置輔助得以完成對焦的相機。

 

 

從相機的正面來看,在右邊的觀景窗旁,正中央的是測距窗。RF相機透過測距窗與觀景窗兩個視窗之間的距離為基準,以該基準線兩端與物體之間形成的三角關係,來計算出相機與被攝物(對焦處)之間的距離。

 

 

其中RF相機更特別的是,其最常見使用的對焦方式,是透過一種疊影對焦,在觀景窗裡中央點會有一個方形的黃斑。在黃斑中相同的物體會出現兩個影像,攝影師透過對焦桿連動測距窗,調整到兩個影像完整重疊在一起時,便合焦成功。此時機身上的標尺也會顯示攝影師與被攝物之間的距離。

 

 

從機身背後的觀景窗內望去,可以看見內部的取景框限,以及測光表上的光圈讀數。在使用快門先決模式攝影的時候,測光表上的指針會隨著環境的明暗自動調整光圈的大小。

 

 

我手邊擁有的這台Canon QL17 GIII,是這個系列作(QL17)的第三代。編號A74___(末三碼消除),於1969年上市發售,停產於1982年,也是Canon公司最後一款可全機械式操作的手動RF相機。

 

在Canon QL17 GIII的稱號中,以「七劍」之名最為傳統底片攝影玩家稱道。(雖有東方萊卡之名,其實是美化自窮人萊卡之名。)而這裡的七劍指的是七架各有不同特色的且有收藏性的RF隨身相機,象徵了70年代日本各大廠精密的機械工藝。而在這七台RF相機之中,Canon QL17 GIII最顯著的特點就是Canon當時引以為豪的「QL (quick loading) 快速裝片系統」,因此QL17而有「速度之美」的佳譽。

 

 

打開Canon QL17 GIII的底片艙,值得注意的是照片正中央,也就是機身右下角的位置有橘色的橫向標記。眼尖的讀者也會發現,在橘色標記上方的片艙構造也與其他底片相機不同,這裡就是Canon的快速裝片裝置。攝影師只要將底片按照正確的方向安裝進片艙後,將片頭拉到橘色的標記位置,再直接關上背蓋,快速的轉動四次過片桿,就能夠開始拍攝了!

這項突破性的技術,大大的拉開Canon與當時代其他相機廠商的距離。在自動上片馬達還未普及的時候,不同於當時的其他廠牌相機需要塞片頭塞很久,Canon的QL快速裝片系統可以替攝影師節省許多換底片的時間,爭取更多拍攝的決定性瞬間!

這台相機另一個著名的特點,在於Made in Taiwan!在1970年代,Canon公司為了節省成本於當時台灣的台中縣潭子鄉加工出口區設廠生產相機,並且也熱銷於國人之間。因此時至今日,在二手拍賣市場上仍然可見非常多這台相機在流通。

Canon Canonet QL17 GIII,當中的Canonet是這一系列眾多RF相機的名字,而後面接著的QL代表擁有快速裝片系統,17指的是他所配置的40mm 1:1.7大光圈定焦鏡(6片4群結構),而GIII則是這個系列顛峰的最後一代(三代)。QL系列早期也曾經出過QL19系列,但數目不多,玩家之間流傳的多為QL17的型號。

 

 

Canon QL17 GIII規格:

上市年份:1969年

鏡頭規格:40mm 1:1.7 6片4群

濾鏡尺寸:48mm

對焦系統:黃斑疊影對焦

快門機構:COPAL機械式快門、鏡間快門

快門速度:B快門,1/4,1/8,1/15,1/30,1/60,1/125,1/250,1/500
光圈範圍:最大1.7~16,無段式光圈,支援1/4~1/500秒快門閃光燈同步曝光。

測光機構:cds測光

曝光系統:全手動模式、快門先決模式

觀景窗口:有指針控制光圈值,指針若為於上方紅區為曝光不足、最下方為過度曝光。在快門先決模式下會啟動防呆裝置,快門不能釋放。

電池:PX625 1.35v 水銀電池。可用PX625A鹼性電池或他牌塞的進去的電池替用,僅供測光系統使用。

感光度ASA/ISO調整範圍:25,50,100,200,400,800

自拍器:有

 

不可轉載
墨比陳
FLiPER MAG 專欄作者 基礎技術性的攝影是非常容易的,幾乎已經普及普見於台灣。但關於攝影的教育、攝影的欣賞以至於針對攝影的論述、攝影的書寫卻是台灣非常缺乏的一塊領域。相對於古典的藝術品、畫展或當代的公共藝術、多媒體藝術,關於攝影藝術作品與新聞紀實的攝影作品的展覽卻乏人問津,或者令觀者卻步。我想要呈現並進行書寫的便是關於攝影的邏輯以及影像與文字兩者之間敘事的思辨。攝影,作為人使用特定的工具進行對世界刻意的觀察。文字在這裡的出現,是在影像自身已經意義充備的前提下,對其的補充陳述。
FLiPER MAG 專欄作者 基礎技術性的攝影是非常容易的,幾乎已經普及普見於台灣。但關於攝影的教育、攝影的欣賞以至於針對攝影的論述、攝影的書寫卻是台灣非常缺乏的一塊領域。相對於古典的藝術品、畫展或當代的公共藝術、多媒體藝術,關於攝影藝術作品與新聞紀實的攝影作品的展覽卻乏人問津,或者令觀者卻步。我想要呈現並進行書寫的便是關於攝影的邏輯以及影像與文字兩者之間敘事的思辨。攝影,作為人使用特定的工具進行對世界刻意的觀察。文字在這裡的出現,是在影像自身已經意義充備的前提下,對其的補充陳述。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