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行|異性恐懼症

中國文化大學 / 廣告學系
林妍汝 | Sammi Lin
對於「性」議題,在封閉的東方社會的觀念之下是「齷齪」,是下意識封口的話題。
學到的性教育是要讓你「壓抑」自己的慾念,這些不正確的性觀念都在侵蝕著「身而為人的本性」,而當我們壓抑著自己的本性,許多精神思考便走向了偏道。

「異性恐懼症」並不容易發覺,因這不是青少年時期才突然發生的症狀,而是從兒童時期的創傷、性教育、家庭教育或是青春期的心理型態等多種因素慢慢形成。
埋藏心理的潛意識會無意的影響漸漸成長的我們,而若未及時發覺便會影響到其他人,甚至成為社會的病態,形成一代代延續的惡性循環。

我有異性恐懼症

「人與人的交際」從古至今便是環繞在人們之間的問題。現在的我們處於網路與科技的爆炸時代中,交際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反而被人們壓抑至內心深處,產生出許多的心理疾病。

與人交往的恐懼為「社交恐懼症」,是社會中的第三大心理疾病之一,估計全球約一半以上的人類患有社交恐懼症。

本次創作是以社交恐懼症其中的「異性恐懼症」去做創作的主軸。此恐懼症簡單來說便是你與異性間的往來有些心理上的阻礙,不過這種心裡想法並不是一朝一夕誕生出的,而是會從最早期的兒童性教育,再來是你/妳在青春期所有的各種情緒作為催化,才會使你在與異性相處時多了些不自然。

相信多數人一定有過對異性產生芥蒂的時候,或是莫名的對眼前的異性感到噁心或是厭惡。比如說:在新的環境裡,對於過份接近你的異性你會反感 ; 亦或是無法像和同性相處時與異性對談自若......等等。

這種對異性恐懼的心態無法輕意表達出來,因會覺得此心態極為骯髒、自私,將所有的原因怪罪於自己的思想問題,所以你將這些想法埋藏在心裡,壓抑自己對於異性的厭惡情緒,你也不想讓人知道你看到異性時會不自覺想到煽情或情色的畫面。

「異性恐懼症」的患者通常都會認為自己恐懼異性的心態是病態且不堪的,因此這些患者幾乎會選擇壓抑自己的內心亦或是逃避的「認為自己已經解決」,但這方式只會使恐懼持續存在,甚至愈陷愈深,最終恐懼佔滿內心時,在治療上會非常的困難。

代表異性恐懼症的怪物

可以說「異性恐懼症」的來源是「性妄想」。
而異性恐懼症的妄想,是自己意識不到,突然出現在腦中的「性妄想」。
女性患有異性恐懼症之比例較男性多。
且根據研究調查顯示,此病症爆發在14歲~17歲的青春期。這個年齡層害怕有關性的妄想,害怕這類妄想會影響自己的前途和命運。因此極度壓抑、全力抵制自己成熟的性本能,就是這年齡層沉重的精神負擔。
過激的性妄想、性恐懼造成對異性接觸的特別敏感,就是所謂「異性恐懼症」。

這些患有「異性恐懼症」的人,只敢把對異性的性妄想埋沒在心理,因患者認為只有自己有這種想法,並覺得這些想法是非常骯髒不堪的。如會幻想課堂上的異性老師對自己有好感,亦或是覺得異性接近自己都是別有所圖,甚至想著與自己交談的異性崇拜自己,腦中有著無數與此異性纏綿的畫面。

患者認為自己是病態的,因此膽怯去面對自己的想法,將性妄想「壓抑」在腦中。一個人有了壓抑,會阻止其厭惡的資訊流入意識中,比如禁止自己再去思考任何與異性有關的想法,阻止自己繼續妄想下去,不過這種妄想並不是輕易就會被抹滅的,它們會以潛意識的方式隱藏在患者的「陰影」(潛意識)之中。
因此過度壓抑是造成恐懼症的主因。

如果說異性恐懼症的來源是性妄想,那他的催化劑便是「壓抑」。

創作背景

學校的性教育是每個人接受正確性觀念以及指導的重要一部分,不過學校的性教育往往是不完善的,亦或是雖然在學校接受了較完善的性教育,但社會上的風氣仍然無法接受太多關於性的資訊。
除了學校教育,更重要的是家長對於孩童的性觀念。
多數家長是不會教導「性」,也有家長因長久以來保守的風氣下,認為學校教育的「性課程」過於暴露。
人們除了在學校吸收性資訊,也在網上吸取性資訊:黃書、A片等等,靠著個人小範圍的去搜索關於性的資訊,以至於每個人對於性的理解參差不齊,而每個人都會覺得自己的性觀念是完整正確的,殊不知獲得的資訊有絕大部分是不真實或是錯誤的。

除了家庭最早帶給孩童較傳統的性觀念,以及在學校中不完善的性教育,社會上的負面新聞也會影響對異性的恐懼,例如新聞上的性侵害或是性騷擾,都是使人恐慌的因素。

「性」變得扭曲不正確,覺得「性」不需要去學習,覺得「性」難以啟齒,小孩不該聽,應該要等到大一點。
因此不教育下一代,就成了最初的弊端,這個弊端是指老舊思維的傳承。因此當問題點需要打破時,會異常艱辛,畢竟傳統思考方式已經是一堵過於龐大水泥牆。

一代代不正確的觀念傳了下來,加上亞洲性教育仍然處於「保守」狀態。
已經壓抑過多人的「性慾望」,許許多多的妄想原先被強烈壓制住,在青春期的時候突然被釋放,造成原先對於性的價值觀受到攻擊與扭曲,使在青春期時異性之間因為彼此不瞭解,或是接受到不正確資訊而相互恐懼,覺得異性骯髒、情色,或是對異性產生許多「性妄想」,但並不知道此妄想何來,因此恐懼。

以怪誕來訴說對異性的恐懼

怪誕可說是如同患者的夢魔。

德國批判學家—沃爾夫岡·凱澤爾:「我們的世界不可避免的走向怪誕,怪誕僅是一種審美的表達,一種審美的矛盾,是一種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面貌的世界所呈現的面貌。」

德國著名作家—李·拜倫·詹寧斯:「怪誕是一頭正舞動的惡魔,但他卻不可能構成真正的傷害,這是因為他自身的荒唐與滑稽,他那顯示得可笑性淡化了人們的恐懼心理。」


怪誕也可以說是喚醒人的童心,誘導我們回到最初的本性,拓展荒蕪的想像與枯萎的靈性,因此我認為,以怪誕的畫風引領觀者進入患者的內心,以為直接的視覺呈現去表達。
多數患有異性恐懼症的人「不知自己患有異性恐懼症」。可能只會疑惑為何自己無法正常與異性做交流,甚至走不出恐懼及自卑心理,使對異性的看法扭曲。

部分患有異性恐懼症的人,在脫離青春期時,此症狀會慢慢消失。但仍有此病症的人只會愈來愈嚴重,好比是關在壓抑恐懼的圈圈裡,不停的壓抑,使心靈受扭曲,對於兩性的觀念早已不正常。
對於我來說「性」是人們最基本、最需要去完全接受、理解的一個概念。牽一髮而動全身,最基本的價值觀被扭曲了,那堆疊上去的人格,必定在不確切的時間點崩塌。

對於價值觀扭曲,使得這些患者有過於常人的自我保護型態,此稱為「過敏性牽連」,對害怕的場面或人或對外部事物產生異常過敏的反應。

患者的討厭、排斥、無奈等,從而加強其回避的理由:由於我不好,所以人家厭惡我,與其讓人厭惡,不如主動離開人群,何必自找沒趣呢?

從而以這種投射心理使自己取得病態中的平衡。嚴格說來已把人的正常心理引上斜路,因為它脫離了現實。
我認為「性」觀念並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型態,並不會只有你受影響,只有你自己會患有異性恐懼症。這是會影響他人的,比如將恐懼教導下一代,這就會成為一個「惡性循環」。

創作目的

認知自己 有/有過 異性恐懼症者,可以從「診斷」這部分與自己的內心做切合,思考這是何種因素堆疊雃成的病症。
造成這恐懼症的因素並不骯髒,也並不是只有你會有此想法與換上此病 ; 無異性恐懼症者可以從中知道自己是否 有/有過,只是自己沒有自覺,或是知道了患病的因素或患有的症狀去預防或是幫助其他患有異性恐懼症的人,幫助他們走出對異性的恐懼。

以「怪物—海洋生物」形象做為象徵

德國哲學家—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凡是學術上關鍵詞,都不應該有一個形式完備的定義,不應該有一個本質定義。它會隨著使用者的意圖和素養產生變化。」

對於我來說,「怪物」,是一個將具象化的生物,轉變為抽象的象徵,也可說是對任何心理因素的隱喻,將精神、思維以象徵的手法做切入,視覺上簡單明瞭,不會那麼的突兀或是難以啟齒,甚至能引此觀者的深思。

海是一個溫柔卻又神秘的自然環境,在這種神秘的環境下,人們對於在其中的生物也就多了許多的想像。

因此我以海底生物作為插畫,可結合我的想像將較艱澀的心理學學術概念以及複雜的因素擬人化,用海底怪物的姿態去跟大眾做簡單且吸引人的表達。

島嶼象徵設計

五座島嶼是異性恐懼症「階段性」的象徵表達。在寓言故事中以每座島去做延伸及串連。

以渡過海洋為另一個故事的轉淚點,這種安排手法是希望故事在進行每一項分支時,能有演變成異性恐懼症的過渡階段,才不會進到另一個主軸過為突兀,也可表達異性恐懼症並不是外界因素的影響便形成,主要還是自己的心理狀態。
島上的生態也可以說是人的潛意識呈現,島似有似無,像是虛幻,卻又無比的真實,我希望在故事進行的程序中寄託的是:當離開了一座島,相當於離開了這階段的環境和因素,回歸到了自我的思考。

在異性恐懼症中,我認為「惡性循環」是造成此病症最大的主因,就像不停的困於水中,如同被困於社會之中,順流而行毫無反抗的到了下一座島,行走過搏鬥與磨難,最後通過自我治療的方式,慢慢解決了此病症。

關於「潛行」

「潛行」字面上的意義是在深海中探索。在心理學裡,潛意識通常也都會比喻成海水。

而我自己認為海除了可以簡單明瞭的帶入人在潛意識中形成的恐懼,也可以將創作中各種引發異性恐懼症的因素擬人化成成海底生物。
法國哲學家—傅柯:「水質是一種晦暗,無序狀態,一種流動的混沌,是一切事物的發展和歸宿,是與明快和成熟的精神相對立。」

創作與海洋相關的世界與設計海底生物,也有部分是我的私心。
我常覺得人類其實也都生活在水中,在現世的水,溺在現實的生活,雖說海洋之大,但我們總只是暢遊在其中一方,幻想著世界之大。

人都是小小的扁舟,而人們倘佯的大海是巨大的潛意識之流。你從海洋之中誕生,活在海裡,最後也歸於潛意識之海。

Designer

中國文化大學 / 廣告學系
林妍汝 | Sammi Lin
FLiPER RHINOSHIELD 犀牛盾 techorange vidaorange 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松山文創園區 財團法人新光三越文教基金會 富邦藝術基金會 臺北藝術表演中心 兒童福利聯盟 FLiPER RHINOSHIELD 犀牛盾 techorange vidaorange 財團法人新光三越文教基金會 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松山文創園區 富邦藝術基金會 臺北藝術表演中心 兒童福利聯盟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