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具知性優雅氣息的李雪華來自韓國首爾,目前在紐約從事藝術創作並身兼藝術顧問。「紐約是個奇特的城市,既美麗又混亂。往上看的時候天際線如此美麗,但路上又如此骯髒,人們忙著生存。」
對她來說完美的一天是早晨喝杯咖啡然後在工作室裡待上一整天。閒暇時她喜歡去逛一些位於 Tribeca(紐約曼哈頓下城區)的畫廊。「這些畫廊規模沒有Chelsea那邊的大,但都是些年輕、新興的畫廊,我最喜歡的幾間包括 Peter Blum,Monica King 還有 Canada。」
我們結識於芝加哥藝術學院,畢業後她搬到紐約,現已在紐約住滿一年。在校期間我們互動不多,但是李雪華一直給我的感覺就是優雅、有些神秘。她總是穿著簡單的灰黑色系、淡妝和長直髮。她說自己很不像「藝術家」的樣子 ,「我的房間也是極簡的灰白色、除了我的綠色植物以外。我喜歡把創作和居家分開,我只把顏色用在繪畫裡。」
受邀至台灣展出
去年她受到朋友的藝廊「養心空間」邀請,到台灣參加2018年的台北藝術博覽會,我們在台北的見面雖然短暫,但是那種和國外同學在異地相會的感覺非常溫馨。
李雪華說和「養心空間」合作是非常棒的經驗,也是她的作品第一次在台灣曝光。「養心空間」是位於台灣三義的老字號畫廊,有著簡約禪意、舒適寬敞的展間,目前正慢慢轉型,開始和一些青年藝術家合作,「我感到很榮幸能夠參與,我從未在台灣展出過,所以去年決定親自去台北看看。旅程很短,但是我非常喜歡台灣!我最愛的景點是九份,也是宮崎駿參考畫出『神隱少女』的地方,漫步在九份非常夢幻。」
創作理念及過程
我問她如何形容自己的作品,李雪華:「我的畫是一個幻想中的空間,幽微、安靜,有時像一個平滑的夢境,有時像千變萬化的海市蜃樓。」失敗為成功之母是她的創作理念。「假如我一次畫五張圖,通常只有一到兩幅作品令我滿意。我會把失敗的作品完全塗掉或銷毀。我大部分的創作是油畫和壓克力。」媒材之間產生的化學變化,被她用來描繪空氣中的溫度、謐靜的空間或詭異的氣氛。「我最近最喜歡的顏色是 Cerulean blue(蔚藍、青藍色),他能創造一種深層、寧靜、romantic 又黑暗的心情。」
李雪華的創作步驟體現在她靜謐、平滑、完美無瑕的畫作中。「有時我要等上好幾週才知道接下來想畫什麼。我最近一直重複在聽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希望你能從畫面中感受出來。」
她的靈感來源通常取自其他形式的創作,比方小說、電影、動畫或是攝影作品。「我喜歡取電影或小說裡面的某一幕來『改編』成繪畫。我嘗試讓第一眼天真無害的畫面之下帶有諷刺的意味。人生也是如此,是各種矛盾的存在。」
作品畫面中矛盾又變化無窮的感覺,就像她本人,比方說,我沒想到她在大學時期曾就讀獸醫系。十五歲移民加拿大,李雪華像許多海外學子一樣,從此四處搬遷的生活。「我從小就愛畫畫,但從沒想過長大可以當藝術家。高中時我跟隨父親的願望,注重理科,大學時我在 University of Nebraska(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 讀了兩年的獸醫預校。」
也是在這期間她開始上繪畫、寫生等美術課程,從此確定愛上藝術創作。幾年之後她轉學到芝加哥藝術學院大學部,正式接受美術教育。她在首爾國立大學拿到藝術碩士,又回到芝加哥藝術學院拿取第二次的藝術碩士。
對於藝術學位的看法,她建議想深造的學生:「 藝術碩士班可以是一個改變人生的好經驗,但若沒有心理準備,或只是因為不想出社會而選擇繼續讀書,很可能會折騰身心又浪費金錢,我個人就經歷過。 我在韓國讀碩士期間,創作產量豐富,什麼都做,但其實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做什麼。最後我又回到芝加哥讀第二次研究所。」
芝加哥藝術學院對她的影響深遠,「這間學校碩士班的繪畫系上就有十八位教授,不管我想要做什麼,都有教授可以和我對談,我的創作理念可說是在芝加哥扎根、成型。」
畢業後搬到紐約,李雪華說,芝加哥對她來說像家一樣,而芝加哥藝術圈就像家人一樣親切,不論哪間畫廊有開幕茶會一定會遇到熟人。紐約則海納百川,有來自世界各地、各式各樣的藝術家,「以藝術家的身份住在紐約是件讓人興奮又極度不安的事情。」
藝術家心路歷程
李雪華小時候很害羞,但發現畫漫畫或卡通會讓同學注意到她,「所以小時候曾想過要當漫畫家或畫卡通。雖然現在我的創作跟卡通沒有太大關聯,但我覺得藝術就和卡通一樣,是種溝通工具。」
長大後的李雪華依然對用「藝術」和外界溝通極感興趣:「除了畫畫,我靠參加讀書會來認識新朋友。我目前最喜歡的一本書是 John Brockman 的 “What Is Your Dangerous Idea?” 這本書在講來自科學家、哲學家或藝術家所提出的 “危險” 想法,而這些想法可能會造成社會大眾的不安……這類的書讓我更加體會『藝術』之於社會的功能和重要性。」除了創作,她也熱愛支持其他創作者,她不定時會把自己的工作室騰出來舉行迷你畫展。而李最欣賞的人物包括 Christopher Nolan、Wes Anderon(皆為知名編導)和 Richard Dawkins(生物學家)。
同樣身為女性創作者,我問李雪華是否曾因為女性的身份而遭遇困難。「我在韓國工作的時間不長,但是在美國,的確,不論怎樣都會被冠上『亞洲女性藝術家』的身份,而非純粹『藝術家』。如果你的手法比較細膩又喜歡用粉彩,馬上會被冠上『女性主義』或被形容是 “decorative art”(裝飾性)。但是紐約目前有一波重新檢視女性主義的熱潮,最近有一本書叫做 “New York New Wave:The Legacy of Feminist Art”(作者:Kathy Battista);而古根漢美術館也正展出許多女性藝術家的作品,包括 Helma Af Klint:Paintings for the Future。或許現在的我,以“亞洲女性藝術家”的身份在藝術界競爭,會比我上街遊行更有影響力。」
文 Text|謝蕎安
圖 Image|李雪華
原文出處|https://bit.ly/35v40Pt
更多李雪華:profile、works 、 Instagram
更多瞧瞧藝術 ChiaoxArt:website、Facebook、Instagram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