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伊洛洛三部曲》最終章,藉由《鹽》與海洋共舞

Editor's Note
印尼國土有百分之八十是由海洋組成,人民與海洋有著無法輕易分割的關係。印尼的當代編舞家艾可・蘇布利陽托(Eko Supriyanto)試圖跨越場域的分界,讓觀眾同時感受到陸地與海洋的震撼力,以舞蹈的力度詮釋大自然的奧妙。

對於艾可・蘇布利陽托而言,跳舞是一場遊歷,是一場旅行,是用來與他人取得聯繫以及脫離舒適圈的工具。

來自印尼的當代編舞家艾可・蘇布利陽托(Eko Supriyanto),由於父母影響而自七歲開始學習班卡西拉武術、入神舞蹈 Jathilan 以及爪哇宮廷舞等印尼傳統舞蹈,使得艾可・蘇布利陽托擁有能夠游移於印尼各式傳統舞蹈的身體節奏與韌性。

關於海洋,得從賈伊洛洛說起⋯⋯

艾可與海洋的相遇,相較於與自幼學習的舞蹈,其實是從成年以後才開始。

「我從前不海泳的,我很排斥,覺得很恐怖。直到某天,我被賈伊洛洛的長官丟進海裡,他真的是用丟的。沒想到就此改變我的人生。鎮定下來後,我在水裡睜開雙眼,霎時彷彿墜入愛河。自那天,既陌生又熟悉的新世界在我眼前展開。最要緊的,水下世界永不吝於給予我靈感。」艾可說道。

賈伊洛洛位於印尼東部北馬魯古省的西馬黑拉縣,與艾可的家鄉—梭羅市陸路
加海路的距離達 3,500 公里,賈伊洛洛三部曲:《哭泣賈伊洛洛》、《Balabala》、《鹽》便是由此地的海洋與居民催生而出的舞蹈作品,前兩部作品除了艾可以外,所有舞者皆來自賈伊洛洛,並且來自各行各業。

不同於三部曲之中的前兩部,《鹽》作為投入海洋文化研究三部曲創作的終章,艾可選擇以回返自身的獨舞方式呈現。

在談《鹽》這部作品之前,我們可以先對於印尼,以及印尼的海有多點認識。作為一個以島嶼組成的國度,印尼國土有百分之八十是由海洋組成,人民與海洋有著無法輕易分割的關係。《鹽》這部作品便是艾可試圖跨越場域的分界,自己的身體去表達海底的無重力狀態,藉此將陸地與海洋兩個截然不同的場域,在舞台上透過舞蹈進行探索與剖析的詮釋之作。

跟著舞者潛入深海,隨著音樂抵達陸地

《鹽》既可以說是賈伊洛洛三部曲的最終章,亦可以看做是艾可自身舞蹈生涯的集大成之作。演出大致上可以透過舞者的服飾與肢體拆解成幾個段落。在演出的開始,艾可隱身於黑暗與富有節奏的音樂中,透過大力度的舞蹈動作,展現出在經歷多年風格各異的舞蹈訓練後的強韌身體能力。

當艾可的身體再次現身,身上的白紗與舞台上的粉塵融為一體,我們進入了《鹽》的第二章節。透過艾可的身體呈現的爪哇宮廷舞,以及富含跳躍、踱步的入神舞蹈 Jathilan,融合節奏漸快漸猛的強烈音樂,分化為兩幅截然不同的風景,鮮活地呈現了印尼傳統的舞蹈風貌,也是艾可在與海洋相遇前的舞蹈軌跡。

若說前兩個章節呈現了強烈的南洋舞蹈風光,隨著音樂與燈光的轉換,第三章便是艾可透過賈伊洛洛與海洋串連起的相遇。富有韻律的肢體,相較於而言更加靈動輕巧,也讓舞台感染了屬於海洋的無限生命力。

隨著音樂漸弱,場上的音樂也趨於低沉,艾可的身影彷彿被置放到了無重力的狀態,歧異的伸展與舒張,最後又再次沒入黑暗,彷彿他已經向著下一個方向離去,也許是潛入更底層的海水之中。畢竟,如同艾可多次提及的:舞蹈的未來是開展於水中(The future of dance lies underwater),他勢必會繼續向著更深處的海洋進行探詢,並帶著更多精采的作品回到陸地與觀眾分享。

文字:吳婉鈴
攝影:林軒朗

不可轉載
2019 臺北藝術節
2019 臺北藝術節以「I (do not) Belong To You 我們(沒)有認同」為策展主題,邀請來自亞太及歐洲的跨領域藝術家,以及臺灣的年輕創作者,於 8 月 3 日至 9 月 8 日,推出 13 檔售票節目、4 檔免費節目、2 檔展覽。透過藝術及社會參與,呈現臺北的特色與活力,並讓所有市民一同思考「雖然我們不同,但我們如何在一起?」帶出彼此共同的理念,為臺北打造共享開放的未來社會。
2019 臺北藝術節以「I (do not) Belong To You 我們(沒)有認同」為策展主題,邀請來自亞太及歐洲的跨領域藝術家,以及臺灣的年輕創作者,於 8 月 3 日至 9 月 8 日,推出 13 檔售票節目、4 檔免費節目、2 檔展覽。透過藝術及社會參與,呈現臺北的特色與活力,並讓所有市民一同思考「雖然我們不同,但我們如何在一起?」帶出彼此共同的理念,為臺北打造共享開放的未來社會。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