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市是台灣的美食天堂,但享受美食的同時,也不知不覺地用掉了一雙又一雙的免洗筷。台灣一年約用掉 45 億雙免洗筷,其中夜市中的使用量即占了 1/4 ,也就是夜市在一年裡就用掉了 10 億雙以上的免洗筷,除了不環保、有害森林,更有使用漂白水、防腐劑的健康疑慮。
想像一下,逛著攤商琳瑯滿目的夜市,從夜市頭吃到夜市尾,每個人所使用的免洗筷將不再是垃圾或汙染,方便的免洗筷變得乾淨、安全又不傷害環境,那會是多美好的事?
2015 年 8 月,台灣夜市的「免洗筷」世界,開啟了革命性的一頁。
全台首座「使用稻殼筷」的環保夜市
位於桃園的興仁夜市,從 2015 年 8 月起全面不再使用傳統免洗筷,改以稻殼製成的「稻殼筷」代替,平日每日可減少 2000 到 3000 竹筷,假日一個晚上甚至可以減少數萬雙,因此興仁夜市才有「環保夜市」的美名。
「稻殼筷」不同於傳統免洗筷,無須砍伐森林,而是將稻子輾壓成為米後退去的外殼磨碎、碾壓後製成,成份天然、無毒,使用時不扎手,除了環保,也讓人們在享受美食的同時,能夠吃得健康、吃得安心,這也是為甚麼即便稻殼筷的成本一雙大約是一般免洗筷的 2 到 3 倍,興仁夜市商家卻願意跟進使用,店家也因為民眾對於「餐飲衛生」的重視,營業額增加了三成,這也成了興仁夜市與眾不同的最大賣點。
稻殼筷:老智慧與新創意的結合
稻米一直是亞洲地區、華人世界的主食,千年以來餵飽了超過半個地球的人們,可以說是東方飲食文化的古老智慧,然而,碾米過後退去的外殼,成了大量而無用的廢棄物,常有農民將之燃燒,也造成了空氣汙染的問題。
在環保意識抬頭的今日,全世界開始致力發展「廢物再利用」、「替代能源」、「環保材料」等等技術,「稻殼」的這項新材料的誕生即是一例。將大量的稻殼蒐集後,歷經磨碎、碾壓、成型等過程,使稻殼從原本必須丟棄或燃燒的廢棄物搖身一變成為筷子的製作材料。
稻殼製成的筷子不僅是賦予廢棄物新生命,而且使用過後即使丟棄也可以在土地中自然的分解,對於自然環境不會造成負擔,不但可以取代免洗筷,也可以製成家用的筷子,取代塑膠製筷子,減少塑膠的使用。
台灣品牌糠賜寶即以稻殼為主要原料製成筷子,使華人世界裡餐桌上最好的夥伴變得更加環保、便利、安全,這個願景在稻米這項主食恆久以來的傳承,以及對嶄新材料的創意發想、筷子的設計等元素的結合之下被實現。
稻殼製品的進展── More Than Chopsticks :美國品牌 Husk’s Ware
husk 意指穀物的外殼,其實外國對於「稻殼」(或是廣義的來說其他穀物,例如小麥等)能用在產品的製作上早已多所研究, 來自美國的餐具品牌 Husk’s Ware 是最成功的例子。
除了亞洲地區較常使用的筷子之外,Husk’s Ware 進一步將此種材料廣泛運用在其他餐具的製作上,例如碗盤、刀叉、砧板、保鮮盒等等。並且將環保健康新材料的運用與餐具設計相結合,推出許多專為嬰兒、兒童設計的餐具,吸引全世界重視孩子飲食安全的家長。
稻殼筷的創意,不僅兼具免洗筷的「便利」與環保筷的「環保」兩項優點,更將我們常久以來仰賴溫飽的主食稻米「物盡其用」,拯救了因免洗筷而被砍伐破壞的雨林,也嘗試逐漸取代了塑膠餐具,降低人類對於塑膠的依賴,讓使用後或者是毀損的餐具能夠被分解而回歸於大自然,不增加土地環境的負擔。
看完以上的介紹,是否覺得隱藏在夜市熱鬧喧騰中的「小小奇蹟」對於世界卻有很偉大的幫助呢?希望未來不只是桃園興仁夜市,其他大大小小的夜市若都能效法,兼備「美食」與「環保」的台灣夜市,將會成為台灣文化中嶄新而且閃亮的一頁!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