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2019/06/23):作者透過六部探討孤單的電影,讓我們反思現代科技所造成的社會問題,也許我們都應該放慢腳步,用心與身邊的靈魂互動。
NHK 電視台紀錄片《孤獨死》(Kodokushi, lonely death),揭露高齡化社會的日本普遍存在的現象。獨居者死亡的案例一年約有 32,000 件,這些人因失業、失婚或生病,很少與外界保持聯繫;一點一滴地失去與社會的連結,往往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於住處過世,過了一段時間後因屍臭溢出才會被人發現。
「孤獨死」又稱「無緣死」:無血緣、無地緣、無社緣,此即「無緣」;隨著科技與資本主義的高度發展,人情日趨淡薄、缺乏交集的社會,就是「無緣社會」。
一、村上春樹之東尼瀧谷(Tony Takitani)
從小就習慣一個人玩耍,看世界的眼光迥異於同儕,向來與空氣作伴的東尼,直到如飛鳥般的佳人翩翩降落在他的生活中,平靜無波的心湖才激起了層層漣漪。
然而擁有即是失去的開始,幸福風景易逝,一場意外帶走了他的摯愛,如今他已識得寂寞為何物,遣散了滿室華服容納更巨大的空虛。隨著阪本龍一極限主義的琴聲揚起,清澈透明的孤單是生命不可承受之輕。
二、阿拉斯加之死(Into the Wild)
世界上還是有不買資本主義帳的人。一名大學畢業的美國年輕人,斷絕與親友的所有聯繫,自我放逐在美洲大陸上展開迢迢公路之旅,錢不夠用再打工。
一路上結識了嬉皮與好心老人,甚至有少女為之傾心,但他從不為誰停留,荒野流浪是他的歸宿,慾望城市令他頭暈目眩。
除了閱讀,採摘捕獵幾近於原始人的生活,棲身在野外廢棄的巴士內。卻在一次誤食了有毒植物後,四周無人可救援,他不禁想起了那些生命中的過客。
三、計程車司機(Taxi Driver)
工作了十二小時仍睡不著的紐約司機,除了開車、看三級片、與同行在速食店抬槓,別無其他。總是孤單在曼哈頓街道如幽靈般徘徊,愛不到美麗的助選員,見笑轉生氣,一股憤懣在體內衝撞,亟欲找到出口。
勤健身加買槍枝後的改頭換面(小鮮肉版的勞勃狄尼洛後續變龐克頭也差太多),演講場合刺殺總統候選人未果,至少當了解救雛妓的底層英雄,把介入別人世界視為自己的生活目標。
儘管夢中情人最後主動找上門,他的心也早就不在了。幽幽的薩克斯風伴著後照鏡映出的燈紅酒綠流轉不息,似乎為都會夜晚更添上了一縷寂寥。
四、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Oslo, 31. august)
蹲了勒戒所數年的男子,試圖重新融入社會,找份工作、聯繫親友,參加派對,卻發現自己似乎總淪為局外人。好友鼓勵他振作,幾近放棄人生的他回答:「我已經34歲了,卻一事無成,『一切都會變好的,凡事都會解決的』,但你知道不是這樣的。」
他穿梭在陽光普照的城市裡、心裡卻一片陰鬱。見不著面的家人、撥號總是無回應的前女友,他為過去的荒唐感到愧疚,可是已經沒有人接納他,一切努力徒勞無功。
不堪回受的過往是太沉重的包袱,絕望之下男主角回到老家,熟稔地注射過量毒品,靜靜地躺下。他曾待過的角落在最後一幕幕重播,卻是無人空景。看上去美好的北歐風光,終究藏不住失落的一代。
五、永遠的一天(Eternity And A Day)
希臘電影大師安哲羅普洛斯(Theo Angelopoulos)的片子有如中國山水畫的悠長淡遠,雨霧間摻著微寒的藍灰色;褪不掉的是一貫的人文關懷與詩意哲理。一位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的老人,結識了偷渡入境的小孩,而他其實是需要他的陪伴的。
整部片圍繞這一天鋪陳,現實與過去交錯的魔幻寫實,人生與戲劇互文,聚散終有時。「永遠」只存在記憶皺摺裡,往事依舊如煙。
六、無人出席的告別式(Still Life)
一名基層的市府公務員,專門為獨居死者處理身後事,小教堂內往往只有他和神父二人擔任送行者,每個案主的資料卡和照片,都被他妥貼收納在大簿本之中,那些沒有人記得的最後身影,全都交由他來記憶保管。
他一絲不苟的獨自生活與工作,被裁員前決定完成手頭上最後一個案子,在鍥而不捨的一連串探訪後,好不容易說服了所有與亡者相關的親友出席葬禮,自己卻出了車禍,無人認領。
這次教堂中只剩神父一人,墓地工人一如往常的掘土埋棺,劇中人恍若未覺這些慣常場景少了個要角,觀眾卻在下一幕淚崩:他走的時候並不孤單,因為出現了……。
孤單是現代流行病之一,無孔不入地四處散播,隨時虎視眈眈、伺機而動;趁你不注意時便悄悄掩近,讓你空虛寂寞覺得冷。最終,每個人都長成了一座孤島。
撰文|CITYZINE 編輯(قصاص)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