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家都需要極大的決心和勇氣 ……。
繪本《HOME》是林廉恩 2018 波隆那插畫展入選作品「臺灣印象」所改編,書中有大量隨處可見的傳單、餅乾紙盒、報紙,《HOME》巧妙捕捉台灣人共享的風景人文記憶,內斂的大地色系舒緩我們日日關注炫彩繽紛的視覺,如同和小時候的自己相遇,如此純真、如此踏實,就算不夠完整,也能重新拼湊,從原點出發走往下一段旅程。
本文與巴巴文化合作;文章為撰文者立場,非原著作家的理念,文章順序也不等於書籍順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不具名的安定力量,是記憶中的「家」
什麼時候開始,回家的路變得逐漸遙遠?身上的重責變多以後,無論日子過得是好是壞,那封催促我們回家的簡訊始終因為我們千百個理由空等待。作者連恩創作的城市,是我們最熟悉、最眷戀的版本,繪本用拼貼的方式,給讀者來則溫馨的提醒:只要有天你想家,回頭永遠都在那個地方。
這就是我們生活的地方
每天一個半小時的通勤時間,經過長長的跨河大橋,才能抵達念書和工作的地方,這個步驟一天要重複兩遍,麻煩得令人無暇看向窗外的風和日麗。一睜眼,又是高樓大廈。像樂高積木似的一幢幢增加。為了跟上節奏,我們都變得太忙,忙得忘記初衷、忘記吃飯、忘記回家。
每天從這裡出發
還記得第一次上學,我們哭啊喊啊叫媽媽。答應媽媽我們不買玩具,我們回家。
原本半強迫地讓歲月推著我們走,後來自己愛上外出的自由,跟著同學、跟著男女朋友,一路頭破血流,把眼淚都埋進枕頭。自稱遊子的我在外漂泊,想要個家,卻再找不到理由。
當陣陣的波浪從身後滾過
海浪無聲地奔騰,追趕著誰似的,也像被追趕著。浪花上岸後一鼓作氣吐出怨恨,原來片刻寧靜是那麼難得,偏偏不願意放過我們的人常常就是自己,依然騙自己去旅行、找意義,以為刻意尋求的風景能夠拯救靈魂的猙獰。
當呼嘯的風帶來了豐收
這些年,我用自己的雙腿走過世界,試圖擺脫社會的桎梏和期待,和當年離家一樣,叛逆地愈走愈遠。如此拚命活得精采,堅持自己吞下笑淚,只希望所有人對我刮目相看,不再視我為哭鬧的小孩;但不管到多遠,總能在一些風景中看見家鄉的風采:一旁棋盤似的稻田、前方雲湧的高山,來自回憶的連連呼喚,連一個可以分享心情的人也不在。
躍上回家的路才發現
才相隔半年,巷口那條街又多了幾家商店。回家的路上本想買碗冰,才發現港口換了風采、幾十年的陸橋拆掉,就連從小吃到大的麵店阿姨都開始忘記我的名字和稱號。城市變遷的速度讓人驚呼,眼睛只能負責任地拚命掃視還能辨識的角落,太久沒回家的後遺症之猛烈,快到來不及遺憾曾經參與的一切。
只要聞到味道就知道是我家
遠遠就聞到醬炒青菜和煎魚的香氣,暗自期待晚餐,彷彿小時候放學總期待打開電視看卡通配飯的那一刻。亂亂的玄關和四散的拖鞋,每個家都有獨特的氣味;打開鐵門的瞬間,原本就有些生疏的肢體更顯僵硬,我像個客人似的提著出遊時買來的伴手禮,直到那句「回來啦」落下——
「回家」的念頭從來不需要理由,我們想找回的,其實是對自己的寄望。今晚回家嗎?給家裡打一通電話吧。
延伸閱讀:讀大人的繪本
☞《鱷魚的一天》裡的可愛與哀愁:https://bit.ly/3ezhvVu
☞《時間》真的是解藥嗎:https://bit.ly/3fcOxK
文 Text|迷誠品內容中心
本文經《迷誠品|meet eslite》授權刊登
原文出處|想家的時候,就一定回得去嗎? 繪本推薦《HOME》獻給永遠都像個異鄉人的你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