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26.2021

重返舊時東京人的日常!保留城鎮記憶、座落街邊的「看板建築」

Editor's Note
#關於建築的文化巡禮 一間間滲入時光的「看板建築」,乘載庶民的生活細節,也是塑造城市風貌的魅力所在。

逐漸消失在東京街頭的「看板建築」,曾經是昭和時代東京甚至全日本的市街日常,對我們也是似曾相識的臺灣街頭風景。

「看板建築」是由建築師兼建築史學家的藤森照信先生等人命名,指的是一種商店建築形式。看板建築大量興起於大正至昭和時期,那時看來極為常見,幾乎所有看板建築都是一般民眾會前來光顧的普通商店,只不過當初的日常街景,如今已成寶貴的文化資產。

歷經汰換,歲月究竟帶走了多少世代痕跡?

現存的看板建築,仍在狹縫中努力展現生命力。本為關東大地震後的臨時產物,由許多建築家與藝術家共同打造,充滿設計感且裝飾性強烈,作為當時應急的住宅與店家,災後重建時,考量預算資金的不足,在無法採用鋼筋水泥之際,發展出不少「看板建築」。

特別的是這些看板建築,多半由屋主和土木工師傅自行設計,他們天馬行空的創意巧思,盡展現在一個個正面的招牌之上。在屋主即為經營者的時代,立面樣貌時常融入主人對生意的期許與宣傳意圖,像是包裝在販售商品外的華服,反映特定時代的工藝技術與社會品味。

臺灣清代街屋沿街雖已有設置亭子腳(騎樓),但外觀並無「立面」的概念,而以屋簷做為臨街表情,店招做為布條或木牌,宣傳廣告效果純樸簡單,從屋頂上的雨水傾洩於街道則容易影響環境衛生。

大正初年由官方從臺北以風災改建為契機,開始推行市區改正,示範西洋風格的街屋風貌,並由臺灣匠師學習模仿擴散至全臺各地;和後來來自全日本的工匠因在東京累積震災後重建經驗,將看板建築帶回家鄉擴散至全日本的傳播情形相似。

本書從建築工法、形式、細節等帶領讀者認識看板建築,收錄大量珍貴的看板建築照片及相關資料,並且採訪了現存 10 間看板建築商店,透過店主們所分享的過往故事,一起重返舊時東京人的日常生活樣貌。

INFO:《看板建築:東京昭和生活文化散策》
作者│萩野正和
譯者│邱香凝
出版│日出出版
文獻參考與書訊提供:大雁文化

開放合作夥伴轉載
云 ʕ•͡-•ʔฅ
FLiPER 編輯|穀物倉庫供應商|berylcheng@flipermag.com
FLiPER 編輯|穀物倉庫供應商|berylcheng@flipermag.com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