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於 2018 年創辦的台灣光環境獎,今年邁入第三年,而在 11 月初公布入圍決選的 7 件作品後,11 日於雲門劇場舉辦頒獎典禮,並揭曉了 四件大獎得主:「大溪歷史光廊道」、「河樂廣場」、「總統府」及「LIGHTWELL 空間藝術裝置」,以及榮獲評審團特別獎肯定的「司馬庫斯無藍害部落」。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創辦台灣光環境獎
「光」,聽起來離我們很近,卻又是如此遙遠;生活中有燈光、黑夜裡的星光、透過樹梢的自然光……,而這些那麼遠又這麼近的光,卻又在人們的日常裡佔據了極其重要的位置。而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為提升社會對生活環境的重視,鼓勵政府及民間打造優秀的光環境,於 2018 年創立了台灣光環境獎,盼望藉由這個獎項,讓大眾了解光環境的重要性,且進而帶動大環境的改善。
2020 台灣光環境獎揭曉
在歷經兩個多月的初選與複選會議後,評審團就「設計概念」、「環境功能」、「永續發展」、「創意表現」四項評分標準,並透過實地感受來評選,最終選定 7 件進入決選的作品:「心靈的母親-新港媽祖」、「總統府」、「司馬庫斯無藍害部落」、「河樂廣場」、「大溪歷史『光』廊道」、「汀甫圳通學巷」及「LIGHTWELL 空間藝術裝置」。而在昨日的頒獎典禮上,揭曉了四件得獎作品及一件評審團特別獎,藉此也盼望大眾能親身感受這些台灣光之美。
基金會董事長姚政仲表示,「今年相當感動看到保育生態的光環境獎作品,光,不僅是妝點美麗,反而在有些需要暗下來的地方,能以減光的方式呈現,除了是觀念的轉變,也讓人看到不一樣的光。」
他也提到,許多作品在結束後就必須拆除,若主辦單位能在舉辦前就思考如何打造一個永續的作品,便能落實光環境的願景。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台灣光環境獎的獎座是由姚政仲親自設計,以「光的意象」為靈感,打造出星芒造型的獎盃,且以環保材質再造,相當具有意義。
一窺四件得獎作品之美
01. 大溪歷史光廊道
由壹號館、公會堂、蔣公行館、武德殿等歷史建築群所組成歷史文化廊道;月河燈光設計團隊以減光及低尺度等設計,呼應動植物的作息,不影響自然星空,且藉由光將歷史建築與自然環境,完美融合。大溪歷史光廊道不僅是對建物及廊道街廓的照明改造,更對周邊環境有正面影響,為人文與自然共享的光環境案例。
02. 河樂廣場
照明設計師洪立涵以減法美學為原則的照明設計,於多樣的空間中對應不同的照明規劃,運用燈光結合扶手,自然地界定廣場基地範圍,以點、線、面、塊的佈局,帶給老舊空間重生的新樣貌,並在跨國多單位合作中,結合各方觀點,將被遺忘的沒落空間,打造為都市中難能可貴的親水廣場。
03. 總統府
在古蹟建築諸多受限之下,照明設計師陳宇晃在原燈具位置固定的限制下,重新賦予建築夜間的新風貌,不僅如此,除了總統府建築外,也將景福門、凱道周圍的光環境納入,重新調整彼此之間亮度的比重關係,使博愛特區街廓的亮度更趨協調,且加入智能的調光系統,燈光呼應天色變化,與自然作息同步,夜間時,則是如同燈塔般的存在,也藉此告訴大眾,總統府與大家生活在一起。
04. LIGHTWELL 空間藝術裝置
位於一棟老宅改建的商業空間中 LIGHTWELL 空間藝術裝置,運用光之特性轉化為作品之色彩,並結合建物天井引入自然光線,創造不同視角之獨特感官經驗,讓人穿梭其間時,與空間、光影產生互動與對話。為運用光創造室內美感空間之優秀案例,希望藉此為商業空間之光環境營造帶來更多思考與擴散。
評審團特別獎出爐!
#司馬庫斯無藍害部落
曾經歷過沒有電力的時代的司馬庫斯部落,更曾被稱為「黑色部落」,彼時,部落以點燃五葉松脂做為夜間的光源,然而隨著電力及觀光發展,大型路燈的設置導致蝴蝶、鍬形蟲等昆蟲因趨光而大量死亡,美麗的星空也逐漸消失。
多年前部落先是自發性地撿拾天然朽木,製成適合當地環境尺寸及高度的路燈,以減少對生態的衝擊,但燈泡的光源仍會吸引昆蟲,與清大周卓煇教授團隊合作類燭光 OLED 燈之研發,終達成生態友善之理想。而其尊重生態環境的態度,師法大自然的美學,也讓人進一步反思人與土地的關係。
文 Text|Adela Cheng
圖片提供|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
本文經 Lavie 授權刊登
原文出處|2020 台灣光環境獎揭曉!總統府、河樂廣場、司馬庫斯無藍害部落等5件台灣之光作品獲獎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