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上流》不僅在今年奧斯卡金像獎榮獲多項殊榮,也引發了全世界對之前鮮為人知的韓國料理 ── 拉冬(ram-don)麵的高度興趣,使它蔚為國際熱潮。本文聚焦於其他亞洲電影對全球流行文化產生獨特且不經意的影響。
1.《哥吉拉》(Godzilla, 1954)
《哥吉拉》最初由日本東寶(Toho)映畫公司於1954年首次發行,片中精彩地描繪美國軍方的核武試驗所產生的輻射,驅使一隻巨大爬蟲類海怪從海洋深處浮現。怪物聳立在東京的建築物上,並摧毀了牠途中所經過的一切。
隨著對核子災害、戰爭和災難的記憶持續侵擾著世界各地的人們,這部電影的恐怖和恐懼主題也引發了觀眾的共鳴。本片後來持續發展成一系列作品,東寶映畫公司發行了32部《哥吉拉》電影,好萊塢則翻拍了四部電影。
今年,最新一集《哥斯拉對金剛》(Godzilla V Kong)之後將由華納兄弟公司發行,並由 Alexander Skarsgård、Millie Bobby Brown 和章子怡等演員擔綱演出。
這隻怪物繼續在電影院之外困擾著人們的整體潛意識。人們往往會參考哥吉拉的名字,而在字詞末尾附加「zilla」,來強調力量或可怕的破壞行為。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WE 電視網目前播出的真人秀節目《新娘酷斯拉》(Bridezilla)記錄了新娘在盛大日子來臨之前,吹毛求疵的極端行徑。開放式網絡瀏覽器 Mozilla Firefox 的名稱也是向這隻惡名昭彰的海洋生物致敬。
哥斯拉經常以諧擬的形式出現在電影和電視節目中,例如《王牌大賤諜3:夠MAN吧》(Austin Powers in Goldmember)、《熊麻吉2》(Ted 2)和《辛普森家庭》(The Simpsons),它們都屢屢在各種情境中安排這隻怪獸亮相。
這個角色的辨識度極高,甚至針對幼兒的卡通也直接引用,像是《淘氣小兵兵遊巴黎》(Rugrats: The Movie)即展現了一個大型機械爬行動物在法國首都漫遊。《史瑞克2》(Shrek 2)的薑餅巨人也是向哥吉拉致意。
這隻虛構的爬行動物也已經成為樂手的繆斯:今年早些時候, Eminem 發行了單曲《哥吉拉》(Godzilla),更打破了嘻哈說唱的速度紀錄,在歌曲的第三句歌詞中,阿姆在 30 秒內說唱了 224 個字,當真是嘻哈界的哥吉拉!從 2004 年起,這隻怪獸在好萊塢星光大道上擁有了專屬的星星,它在的 50 歲生日授予作為紀念。
2.《龍爭虎鬥》(Enter the Dragon, 1973)
《龍爭虎鬥》被傳奇影評人Peter Bradshaw譽為有史以來最精湛的武術電影,它也鞏固了李小龍(Bruce Lee)作為傳奇電影人物的地位。這部電影使中國武術界受到全球的關注,並促成功夫電影大舉進軍美國,這些電影也為了方便西方觀眾觀看而使用英語配音。
在《龍爭虎鬥》中,李小龍成為好萊塢電影的主角,這不僅徹底翻轉了西方媒體中人們對亞洲的印象,也掀起了 1970 年代的「功夫熱潮」,在此期間,香港各大製片公司製作並發行了數十部功夫電影,傳播到更廣遠的國際觀眾眼前。
這部電影造成的影響更超出了螢幕世界,衍伸出許多武術電玩,包括像是《街頭霸王》(Street Fighter)和《真人快打》(Mortal Kombat)系列等熱門遊戲,它們都汲取了本片的情節與元素。
《七龍珠》(Dragon Ball)的作者鳥山明(Akira Toriyama)也表示,《龍爭虎鬥》是他成功的日本漫畫和動漫系列背後的靈感來源。在樂壇上,嘻哈樂團 ── 武當幫(Wu-Tang Clan)更透過首張專輯《勇闖武當(三十六式)》(Enter the WuTang 36 Chambers)向李小龍的經典電影致敬,並廣受好評。
李小龍的最後一部電影《死亡遊戲》(Game of Death , 1978)也值得一提,因為他在片中身穿黃、黑相間的連身褲,和從籃球運動員變成演員的 Kareem Abdul-Jabbar 對打,這身服裝此後成為李小龍的經典造型。賈霸這位美國運動明星在香港電影中亮相也別具文化意義,同時也彰顯了亞洲武術界擴及全球的影響力。
30 年後,在由 Quentin Tarantino 編劇和執導的古怪美國犯罪和武術驚悚片《追殺比爾 1》(Kill Bill: Vol. 1)片中, Uma Thurman 的服裝正是李小龍的經典連身服的改版。
3.《醉拳》(1978)
《醉拳》鞏固了成龍作為亞洲喜劇動作片演員的職業生涯。這部電影使成龍的代表性「醉拳」武打風格廣受歡迎,此後他的演藝生涯中也持續運用這種風格。許多成功的好萊塢動作片中也一再複製這種模式,其中包括成龍與 Chris Tucker 合演的警察搭檔喜劇片《尖峰時刻》(Rush Hour)(1998-2007),以及他和Owen Wilson共同主演的《西域威龍》(Shanghai Noon)(2000)和《皇家威龍》(Shanghai Knights)(2003)。
就像李小龍的《龍爭虎鬥》,成龍的《醉拳》也是《七龍珠》的作者鳥山明的主要靈感來源,尤其是啟發了秦龍(Jackie Chun)這個角色的名字,而這個角色也採用了「醉拳」的武打風格。
這部電影還影響了數十年之後問世的許多武術電玩遊戲,包括 PlayStation 遊戲《成龍 – 特技大師》(Jackie Chan Stuntmaster(2000)和《快打旋風X鐵拳》(Street Fighter X Tekken)(2012),它們都使用了成龍廣為人知的武打風格。
4.《英雄本色》(1986)
這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香港電影被譽為肇始了「英雄式血灑」類型,並觸發了香港許多以動作和黑幫為主題的電影。香港演員周潤發在《英雄本色》中擔綱突破性的角色,本片更有助於鞏固導演吳宇森炙手可熱的地位。
此片在亞洲大受歡迎,繼而在香港推出了兩部續集,並分別於2010年、2018年在韓國和中國出現了翻拍版。此外,本片也為另一部著名的香港黑幫電影《無間道》預先鋪路,後者則在好萊塢被翻拍成《神鬼無間》(The Departed, 2006),導演 Martin Scorsese 並以該片榮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5.《喜福會》(The Joy Luck Club, 1993)
這是好萊塢大型電影公司出品的第二部以亞洲演員占多數的電影,表現了對於亞裔美國族群的洞察,而這正是當時的產業所需的轉變。
在《喜福會》(1993)發行之前,亞裔演員往往被安排演出刻板角色,或者只足以扮演配角,這部電影則向電影製片人證明了,以亞裔美國演員占多數的演員陣容足以締造票房佳績,並且為 2018 年的《瘋狂亞洲富豪》(Crazy Rich Asians)現象預先鋪路。
6.《七夜怪譚》 (1999)
日本電影《七夜怪譚》被視為歷久不衰的經典恐怖電影,在亞洲獲得了眾多評論和商業上的成功,這部電影大受歡迎,於是啟發了之後的兩部續集和一部前傳。它也在日本重新激起了拍攝恐怖片的潮流,並引發了全世界對日本恐怖電影的興趣,在西方甚至出現了「J-Horror」一詞。《七夜怪譚》繼而引領導其他備受好評的日本電影相繼推出,例如《咒怨》(JuOn: The Grudge, 2002)和《黑水風暴》(Dark Water, 2002)。
此片在國際上引起的迴響如此之大,於是 2002 年美國也加以翻拍,並高居票房冠軍,最後還引發了有史以來最耐人尋味的嬰兒命名趨勢之一:在美國掀起以 Samara 為女生命名的熱潮。跨越電影類型的分界,喜劇恐怖片《驚聲尖叫》(Scary Movie)系列也採用了《七夜怪譚》的情節,作為2003年第三集的主要故事劇情的一環。
文 Text|Kristy Or and Zabrina Lo
本文經《Tatler Taiwan》授權刊登
原文出處|12 部引領流行文化風潮的亞洲電影你看過幾部?《哥吉拉》、《寄生上流》、《瘋狂亞洲富豪》⋯⋯都超經典!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