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一個周末看完了新書《謊報:一樁性侵案謊言背後的真相》,又接著看同一事件改編的 Netflix 影集《難,置信》。這兩部作品,都來自一起發生在美國的連續強暴案件,強暴犯跟蹤受害人多天,趁她們睡著時偷偷闖入、強暴她們好幾個小時、事後並拍下裸照威脅她們噤聲。
才十八歲的瑪莉就是受害者之一,當她身心俱疲的說明事件經過,卻被親友質疑「你的反應怎麼這麼冷靜?」「你是不是想吸引注意力?」警察問她「你的說法為什麼有漏洞?」、「你要如何證明?」
明明就是事實,她為什麼說謊?
看這本書時,我最大的疑問一如標題,女主角瑪莉,明明就被強暴了,「她為什麼說謊?」這本書帶我們用一個旁觀的視角一層一層拆開真相。我看著剛剛遭到強暴的瑪莉來到警局,因為不太完整和略有矛盾的說詞,而受到警方的質疑;又或許是出於既定的偏見、極度缺乏同情心,警方和親友都假設了她有可能說謊的嫌疑,使得案件的發展竟然從「抓到強暴犯」,離譜的轉變成「揪出她有沒有在說謊」。
「警方拿派蒂的憂鬱症和服用百憂解的病史來質問她,承辦警官編造一套說詞來偵訊她:說護理師沒找到傷處(其實有),針對強暴犯用的保險套,警方並未測出乳膠殘留物(根本沒有這種檢測)。」
「紐約市一名少女在她十六歲生日那天被人強暴,警探事後得知少女懷孕兩周,因此猜測她是為此找藉口。」
「十九歲的莎拉在加油站被持槍歹徒性侵,被送至醫院,一名警官找他談話,第一個問題就是:『你每天嗑幾次藥?』
面對以上如此難堪的偵訊內容,十八歲的瑪莉動搖了,她承認自己在說謊,以求「趕快了結」慘痛的回憶。
你為什麼不信?猜疑從何而來?
當發生一起「證據不夠」、「受害人不夠完美」的強暴案發生時,許多人的立場,也許跟承辦的警方和瑪莉的親友相同:猜疑。並不是完全不信,但總覺得有說謊的可能。這種猜疑從哪裡來呢?
「她經手過上百件強暴案,深知描述強暴過程有多困難,困難到許多女性連報警都做不到。」
「強暴受害者常遭質疑,警方和社會大眾都認為並非所有通報的強暴案都是真正的強暴。問題在於沒有人知道真假的比例。辯護律師的說詞和對於性侵的多重定義模糊了焦點,更別奢望能從因為羞恥而隱瞞案情的受害者那裡獲得正確資訊。」
「蘇珊.布朗米勒(著名作家、政治運動家)寫道:長久以來,碰上強暴案,司法體系秉持著『站在男性角度,假設女性往往會說謊』的態度。美國各地的法院都抱持這份經典的詭異預設值。」
社會觀感造成女人對「性」的羞恥感,社會輿論經常譴責和嘲諷女人的「性事」,願意站出來公開說明自己遭遇的女性,幾乎像在挑戰整個男權社會的價值觀。猜疑她的可信度,變成攻擊她簡單的武器。
這件被命名為「難以置信」的強暴案,身於亞洲的我們卻覺得沒那麼「難以置信」,甚至感到不陌生、不意外。
你可能對以下這些新聞也有些印象:在日本,被下藥性侵的伊藤詩織,因出席記者會時未扣上襯衫上頭兩顆釦子,被譏諷是「魔女」、「仙人跳」;在台灣,被老師誘姦的林奕含遭網民酸「破壞人家家庭」「師生戀噁心」。在韓國,受到上司性騷擾的檢察官徐智賢,在公開聲明之後,被無端調離職位。
從「她為什麼說謊?」到「你為什麼不信?」,亞洲社會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或許從面對一個被傷害的人開始,不急著批判和下結論,多一點傾聽和了解之後再選擇你的問句吧。
INFO:《謊報:一樁性侵案謊言背後的真相》
作者|T.克利斯汀・米勒(T. Christian Miller)、肯.阿姆斯壯(Ken Armstrong)
出版社|馬可孛羅
購書連結|https://bit.ly/2QMNsxt
參考資料:〈近年性侵案定罪率僅逾1成 性別團體:法界人士對性侵案件存有迷思〉、〈當性侵受害人,被迫改口宣稱「謊報」── 她為什麼要說謊?〉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