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傾心於上海租界殖民文化衝突風格,因此構思品牌時,將「租界」的概念深植其中,創立了「孵咖啡」品牌。一店「孵珈琲洋行」的風格偏「法國租界」風格,以外帶及販售咖啡豆為主,以咖啡商店概念經營;二店「孵珈琲洋館」則有「日本租界」調性,屬昭和大正時期的元素,可以內用享受食物和氣氛,店內擺設許多古色古香的傢俱和物件,給人懷舊浪漫的氛圍。
浪漫情懷和理性分析,打造咖啡品牌
任職廣告公司近 20 年的老闆,當時面臨工作高壓,認真思考若要轉換領域應該做什麼,嘗試報名咖啡課程,產生很大的興趣,並投入很多時間研究,後來毅然決然辭職全心分析咖啡市場和構思品牌。
過去做廣告、企劃設計和畫面呈現都是符合客戶喜好為主,他說做咖啡後可以很任性做自己喜歡的事,完全照自己的意思是很開心的,創業像執行屬於自己的專案,憑藉過去累積的工作經驗,從品牌規劃、視覺美感,證實自己思考的方向是對的。
老闆分享,建立一個咖啡品牌,應該感性面和理性面兼具。感性面上,對於喜歡任何與美的相關事物的人來說,老的物件有很多珍貴美麗的細節,又想結合東方元素,上海的背景剛好是這樣的風格底蘊。
理性面上,不只是風格喜歡,而是從市場定位去支持自己想法對不對,透過正規的 SWOT 分析、市場蒐集資料、業界咖啡店型態分佈、飲用咖啡的人口和年齡層喜好,以及對咖啡的理解,進而找出自己的經營方向。「最初我和太太還是比較謹慎的,依舊踏實從市集擺攤開始,不貿貿然的創業。」老闆笑著回憶,逐漸才確認這樣的風格在臺北是可行的,找到市場的定位後才決定開店。
不只是咖啡館,是聚集好咖啡的「洋行」
呼應品牌以上海租界概念而生的脈絡,而「洋行」概念是貿易商集結了許多優秀產品在一個地方販賣,老闆說「孵咖啡」不只是咖啡店或咖啡廳,而是一間以咖啡為主題的「咖啡商店」,和理解精品咖啡在做什麼的平臺,最初構思「孵咖啡」品牌時,即是用這樣的想法定位。
因此,「孵咖啡」嘗試與不同的獨立咖啡烘豆師合作,在騎樓擺攤成為咖啡小市集,讓民眾也有機會嘗試各地品牌的口味。獨立咖啡品牌可以跳脫地域性,消費者來到這裡可以更多品牌選擇,進而找到自己喜歡的口味,對他們來說是有趣的,反而會多喝一杯。同行間不是競爭關係,而是互利經營模式,彼此間透過交流,也可互相進步。
老闆說,這幾年可以感受到獨立咖啡市場漸漸成長,大家慢慢可以接受所謂精品咖啡或獨立咖啡,包括超商或連鎖咖啡也引入這樣的品項。獨立咖啡店經營不易,
「No Sugar , but sweet」,讓好咖啡走入常民生活
店內的看板寫著「No Sugar , but sweet」,令我們感到好奇,因為對大部份人而言咖啡可能是苦澀的。老闆解釋,一般常喝到的「苦咖啡」,通常是烘培度過深,焦苦味較重。而精品咖啡是好的品項,可以接受原始風味的檢視,咖啡本身香氣是甜的,烘焙時也能提味出咖啡原有的蔗糖甜味。
採訪後段,老闆替我們示範了拿手的「冰沖咖啡」,這種作法可以溫度減少對咖啡豆的影響,將咖啡豆的香氣和風味保留在飲品中,喝起來帶有花香及果香,冰涼的咖啡,十分順口不苦澀。
一店「孵咖啡洋行」和二店「孵咖啡洋館」在空間風格元素上、品項販售上截然不同,因為開得近,所以將兩間店市場任務區隔開來。未來也會構想以「咖啡」為核心,與不同產業的元素結合,比如音樂表演、電影放映、雜貨展覽、咖啡入菜,希望把咖啡館如同家舒適般的第三空間。
老闆的初衷仍是希望透過「不同風格」,接觸不同喜好的族群,回到推廣「精品咖啡可以更 friendly」的概念,讓咖啡不只是專屬愛好者的小眾飲品,而是像在紐西蘭和澳洲一樣,是生活中都能品嚐的美好風味,讓好咖啡逐漸地走入我們每個人的常民生活。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