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個資成為操弄選舉的最佳工具,從《個資風暴:劍橋分析事件》反思科技的利與弊

Editor's Note
隱私權是身為人很重要的權利之一,但漸漸被發達的網路和多元的社群給剝奪,劍橋分析公司透過大量的選民改變整個國家的走向,Netflix 將事件始末製成紀錄片《個資風暴:劍橋分析事件》,也讓觀眾去反思網路科技對我們隱藏的負面影響。

在去年,Facebook 創辦人馬克・祖克柏在國會聽證會上,承認將超過 8000 萬個用戶資料透漏給臉書外的第三方,在這背後,有一家數據分析公司-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擔任了相當重要的角色,並被 Netflix 拍攝成紀錄片,將個資外洩的一切的真相收錄在《個資風暴:劍橋分析事件》其中。

Netflix 原創紀錄片《個資風暴:劍橋分析事件》(The Great Hack)

英國脫歐、川普當選的幕後人物

劍橋分析是一家資料探勘和數據分析公司,執行長亞歷山大・尼克斯(Alexander Nix)將劍橋分析塑造成一家相當開放、多元自由的新創公司,然而他們的內部成員與合作對象卻一點也不單純。

亞歷山大・尼克斯(Alexander Nix)

其中劍橋分析的副總史蒂夫班儂(Steve Bannon)是川普競選團隊的副手,團隊也與奈吉佛拉吉(Nigel Farage)-促進英國脫歐的政治家來往密切,劍橋分析團隊也將之前在愛荷華州助選時獲得的選民數據直接使用到總統選舉上,直接的影響 16 年的選戰,而在祖克柏聽證會後,這個操控數據的幕後黑手才被媒體大肆報導、討論,也在 2018 年 5 月停止所有的營運。

事發後劍橋分析收到了大量的訴訟賠償

針對「人格特質」的洗腦,直到改變價值觀才停止

劍橋分析對於社群網路使用者的資料蒐集方式令人相當震驚,當他們在選定一個對象時,他們將「一個人」轉化成為「人格特質」來分析,像是了解這個人的喜好、興趣、情緒反應、喜歡和不喜歡等,透過社群網站上的性向測驗了解使用者的喜好,喜歡戶外活動或待在家裡;生性害羞或外放;政治立場偏左或偏右,劍橋分析在每個「人格」中收集了將近 5000 個資料點,這些人的數據幾乎一覽無遺。

當人被分析成為一個個不同的數據資料時,隱私權是否就消失了?

在選戰上的策略劍橋分析的策略聰明到令人覺得害怕,他們在設定目標時,選定的都是沒有堅定立場「可影響者」(在台灣會被稱作「中間選民」),透過上述的人格分析,了解這些人喜歡什麼、討厭甚麼,並持續的透過廣告、新聞、合成影片來地毯式的散步資訊,從調查中了解個性;從個性去預測人的行為;催促行為促成投票給特定的候選人,其中他們也承認「騙子希拉蕊」是從他們這邊無中生有並被廣泛散布的口號。

騙子希拉蕊就是在資訊戰下誕生的一個武器

亞歷山大尼克斯甚至被記者媒體偷錄下來,提供候選人透過資料拼接、造假的方式去影響選情,這也使人很快的連結到在英國脫歐和川普競選期間,所產生的大量抹黑、攻擊宣傳是怎麼樣子產生。

數據比人更值錢,暴露在無聲危險中的現代人

Facebook、Google 在這幾年公司的市值幾乎在全球產業的頂端,超越了石油、黃金與鑽石,可見在現代社會掌握數據和資料的人幾乎掌握了一切,在劍橋分析的上千萬筆數據,並不只有歐美國家,甚至是印度、泰國、新加坡等國家都有,其中最令人震驚的是-台灣,也在劍橋分析的數據庫中。

台灣也在劍橋分析的數據庫之中(來源:影片截圖)

 

資料本身到底是輔助人們,還是拆散人群

「數位權」是否該列入一個人的應被保障的權利,這一點在近年一直被討論,人們的個資在社群網站上通通被列點檢視,有心人士幾乎不需花費太多力氣就可以掌握對方的數位足跡,在戰場上,比起直接的攻擊,用假消息去煽動內部的人造反,讓領袖失去民心,更能加速瓦解一個政權,社群軟體原本是拿來聯繫彼此的感情,到今天卻成為分裂人心的最佳利器。

科技使人的資料在網路上沒有任何隱私

這些血淋淋的案例不斷出現在我們的社會上,或許是因為科技進步快到我們來不及適應,未來這樣的事件很有可能會持續出現,《個資風暴:劍橋分析事件》就是一個真實的案例讓我們反思未來的可能性。

不可轉載
棠

每個人的內心都期待世界末日到來
每個人的內心都期待世界末日到來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