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曜變天目」是在陶瓷文化中一個極為罕見的鍛燒技藝,因為其色彩搭配就如同在碗中的繁星點點,也被稱做碗中宇宙,這項技藝可追溯至中國宋朝,到現在接近失傳,然而台灣有一位陶藝家,透過多年的反覆實驗,將這失傳的技藝再次發揚光大,他就是火焰的藝術家-林錦鐘。
充滿波折的藝術家生活
林錦鐘在陶藝中鑽研超過 30 年,從一開始四處貸款到好幾百萬,才有錢造窯製陶,然而又遇到當時的 921 大地震,讓他不得不把剩下來的祖產賣掉,蓋了新房子和工作室,有了其他人的投資贊助再加上妻子的支持,才讓林錦鐘能夠更專注在自己的事業上。
科學家骨子的藝術家
陶藝本身從鍛燒的窯、釉藥、燃料每一個元素都會影響成品的樣貌,林錦鐘堅持使用柴窯進行鍛燒,不同於電窯,柴窯在柴火投放的角度、柴火的成分、窯內空氣對流的方向等,許多不確定因素也讓他花了許多時間反覆的試驗,把傳統的大窯建成三座小窯,在釉藥上的選擇也經過不同成分的實驗,讓燃燒出來的色澤有更多變化,而燃燒後噴飛的灰塵也可能使陶瓷的花紋有不一樣的形狀,在外人看來準備的過程既無趣又繁瑣,但對於林錦鐘來說,為了追求極致的藝術,一切都是有意義的。
獨特的陶藝風格
除了宋代的曜變天目,油滴、兔毫等花紋也是都是林錦鐘擅長的,透過柴燒和釉藥的變化,不同的排列組合造就不一樣的成果,此外,林錦鐘創造的破系列,將撕裂破碎的陶片在火焰中反覆的起伏,最後形成永恆的形狀,更是極具創意和個人特色的代表之一。
大家對於陶瓷技術的印象或許都直覺想到鶯歌的陶藝文化,然而在埔里的林錦鐘,對於藝術的堅持再加上科學實驗的精神,雖然他的作品比較少出現在商業場合,但他的精神和堅持讓他在陶藝界有相當崇高的地位,他也將自身經驗寫成書籍如《釉藥系統》、《柴燒曜變天目密碼》等,並在許多藝術大學教導學生們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去完成自己的作品,這樣的職人精神也被拍成紀錄片《火焰中的星空》,雖然一般人可能不知曉這號人物,但他的職人精神和陶藝作品都是台灣本土文化上的一塊瑰寶。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