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工藝設計展覽盛事「工藝之夢」特展,舉辦至今已邁入第 25 年,這次集結了老中青三代工藝設計師共同出展,一方面發揚傳統工藝技術,另一方面展現新創設計的多元性。會場裡擺滿了來自各界工藝師傅巧手與巧思下的創作結晶,在一片參展商品中,最吸引我的就屬場中央三片暗色調圓銅盤的作品,由數個同心圓由內排列至外,讓人不禁聯想象徵曼陀羅(Mandala)「圓」的圖形藝術,看著看著彷彿要被吸進那無盡輪迴神秘的圓。
出自於張李孺漆藝創作的「月系列.時」,同時也以新秀之姿,榮獲「臺灣工藝競賽」的新光三越特別獎的殊榮。在採訪張李孺老師之前其實心情特別緊張,因為在自己的既定印象裡,傳統工藝創作者通常個性較為嚴謹。但當老師一開口提到自己的作品時,那股難以親近的距離感瞬間消失,滔滔不絕熱情的向我分享,並且可從跟她訪談字裡行間跟神情看出,她對這份傳統工藝的熱忱。
對於死亡,我們無須感到害怕
「月系列」作品其實是想要用不一樣的角度談論死亡,問到為何會選擇大家都害怕的議題當作創作理念,張李孺表示:「人因有思想,所以會對無法探知的死亡感到恐懼,但就是因為害怕才必須面對,「未知生焉知死」,避免去談並不代表不會到來,當我們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待死亡,就不會覺得這麼恐懼了。」萬物生在這世間上,便不斷的重複興衰的過程,有如晝夜交替是自然的定律,就如莊子在 <至樂> 篇中所說:「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對世間眾生而言,唯一的平等是死亡,不論現今的科技與醫學多麼昌盛,都是無法改變這個會發生的事實。
「月系列」一共有三件作品,從創作者自身的故事、成長背景作為發想,結合古人對於時間輪迴的智慧結晶,透過傳統漆藝的工法加以詮釋,用三種方式去看待死亡以及輪迴之間的關係。
第一件:天圓地方
將中國傳統建築講究的「天圓地方」融合至作品中,所代表的是時間與空間的周而復始,因此作品主體是由大小不同的圓所組成,以另外一種角度來看,也可以把這些圓看作是樹的年輪,代表歲月的軌跡、時光得推進。而張李孺認為在天地萬物中,最能表現時間的流逝便是月亮盈虧,因此在最裡層可以看到,作者用貝殼把月相的變化顯現出來。再往裡頭仔細一看,每個同心圓裡免隱藏著不同角度的方塊,意指時間看似不斷輪迴著,卻總是有那麼些許的不同。
第二件:時間是一條流動的河
張李孺的老家在宜蘭,爸爸時常提起家中前的那條河,十幾年前是條可以讓郵輪通過的大運河,但歲著時的的流逝,多年下來的泥土淤積,當年老爸記憶中的那條大河早已消逝,剩下年幼時李孺印象中的小溪流。從自身的經歷激發出第二件作品,而這條河就是作品中出現的帶狀流動線條,代表時間的流逝,就像河水一樣,日日夜夜一刻都不曾停過。然而,作品中也能看見月亮盈虧照映在河的上方,張李孺解釋道:「雖然時間的長河摧毀了很多東西,只有時間還是不停的輪迴著。」從遙遠的過去,流向無窮的未來,不能停息,也不能倒退,而「現在」只不過是時間之河上的一點罷了。
第三件: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最後引用元代雜劇作家關漢卿的《竇娥冤》中的句子,「花有重開日」,大自然總算給人希望,「人無再少年」,人生未免無奈悲涼得多。由於在製作此作品的過程中,陸續遇到家中長輩及寵物的逝世,讓張李孺特別感嘆時間流逝的無常,因此提醒自己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跟先前作品一樣,呈現出月亮盈虧又隨著時間轉了一圈,卻可從花瓣大小的不同結論出,所有看似一樣的事物,卻還是會因為時間的流動而有所不同。而中央頗開的漏洞,則是呈現那似有似無的變化。
漆畫之美,美在朦朧,美在神秘
今年剛好是張李孺踏入漆藝的第十年,學習歷程比其他工藝來得還不易,因為台灣的漆技術是近幾十年才逐漸發展起來,需要不斷的到日本、中國做技術交流,加上台灣本身沒有漆樹,所有材料都必須仰賴國外進口,讓台灣在學習漆藝更是難上加難。
問到為何當初會選擇這項傳統工藝,她思索了一下並解釋道:「漆藝是一項傳統工藝,技法多元,製作繁複,需要良好的耐心與心性,不過面對百塊漆藝技法樣板,千變萬化的技法、詭秘神奇的效果,仿佛進入了迷宮隧道一般,更堅定了我投身漆畫藝術的決心。」
對於台灣漆藝未來的發展,張李孺認爲如何將漆藝工藝化相當重要,對於普遍大眾來說,漆器大多屬於昂貴、不易入手的工藝品。張李孺表示:「藝術若是讓人讓人遙不可及,就失去設計意義了。」因此近年來,陸續增開漆器手作課程,製作生活用品例如:碗盤、筷子,期望這項傳統工藝能逐步普及在一般民眾生活中,如此漆器產業才能有永續發展和進步的空間。
時間 地點:
11/15 – 12/3 台北信義新天地A9 9F
12/20 – 1/7 台南新天地6F
1/10 – 1/21 台中中港店10F
更多資訊請上【2018 工藝之夢】官網查詢:https://pse.is/BEMV6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