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灑生活的隨筆,我心目中的詩人印象

最近有許多我喜歡的雜誌平台,都不約而同地以「詩」作為期主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詩人、詩集好像變得隨處可見,而且越來越親近生活,不再那麼遙不可及了。不得不說把時間軸拉回五年前,如果有人跟我提到詩集,我可能會說,它是我在國文課本上看到的一種文學體例。但是現在,詩對我來說是生活的一部份,讀起來不太費力也不陌生,那麼詩人呢?

因為擔任編輯的關係,我曾經接觸幾位詩人,我想說的詩人,並不只是那些有出版過詩集,在現實生活裡,或是在社群網路上都非常有名氣的詩集作家。還包含了很多我在社群上看到的素人創作者。我發現他們都有些很特別的共同特質,所以我列出我心目中詩人的印象。

寫詩是為了放置情緒,有些是小心輕放,或者是重重落下。

我曾經採訪過一位詩人,他出的詩集我也好喜歡,仔細地翻來翻去,像是害怕漏掉任何一句話一行字一樣。對他來說,寫詩就是一個將情緒、心情好好安放的過程。就好比你有了一種情緒,說不上來,但也沒有辦法好好將它放下,或是將它忽視,於是就有了一首詩的產生。把當下的想法和畫面好好地寫下來,對這個故事來說,就被好好放置了,而對這個詩人而言,也是訴說完畢的過程。

所以有些人會覺得,為什麼寫詩的人都在無病呻吟,日子真的過得那麼悲慘嗎?我想事實並不是如此吧!每個人都會有處理情緒的方式,而他們正好是書寫、寫詩。

擅於感知,好像每個毛細孔都會說話。

我常常讀詩,看詩集。我知道詩集並不像小說字數那麼多,也沒有需要推理、燒腦的劇情,可是即便是這樣,每每讀完幾首詩的我,常常覺得心裡好累,好像需要一點時間,或許還需要配上一杯茶,才能夠細細地把字裡行間的情感好好咀嚼。

擅於感知,好像是詩人們都具備的特質。有一點點的天氣變化,或是日常生活中的某一個瞬間,對他們來說都可能是很深刻的靈感,可以被轉化成很美好的詩句。詩人感受靈感的那個當下,在我心裡的畫面就像是,把每一個毛細孔都張大大的,認真專注地感受,雖然偶爾也會覺得,詩人怎麼好像都會把很瑣碎的事無限放大呢?但也許就像一種超能力,他們看得更細、更遠。

走自己的思考邏輯,但並不會想要說服他人。

除了工作之前默默景仰的詩人們,我在開始工作後,也接觸到一位詩人,她是坐在我旁邊的同事。剛好有這個機會可以就近觀察一下詩人這個神秘的身份,看看她平常生活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我發現她是一個很有自己想法的人,不過這好像不是什麼特別的事,因為有想法的人有好多好多。但是我發現,她有一套自己思考邏輯,而且非常遵行她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旁人有時候會覺得不解,甚至覺得有點奇怪,但是她不會去強迫或是去說服別人要跟她有一樣的想法,只是靜靜地遵守著自己相信、在乎的事。

從作品不一定能完全認識他們。

我們通常會說,看一個人筆下的文字,就可以了解這個人、了解他的故事。但是據我所接觸過的詩人,這句話完全沒辦法套用在他們身上。我曾經接觸過一個筆觸細膩,詩風格偏向黑暗的創作者,沒想到她本人就是一個非常活潑的大女孩,眼睛呼嚕呼嚕地轉,看起來一點也不悲觀,還有一點點過於吵鬧。

另一位詩人的作品感覺很溫和,給人一種安定沈穩的感覺,但是根本人聊起天來完全不是這樣,是一個很容易慌張,會擔心拍起照來不好看的男孩。這種極致的反差,每次都來得很突然,讓我措手不及。

之前因為工作上的關係,我正在製作《安好》這本詩集,也認識了詩人陳怡安。她很符合我心目中詩人的印象。明明看的是同一顆月亮,她卻能有滿溢的靈感穿透過身體,轉化成很多情感上的東西,將它們寫在詩句裡。

詩人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神秘的身份,永遠不知道怎麼弄得,寫著寫著就寫進人們心底了,也許就是因為這樣,詩這個領域才會這麼讓人著迷,總覺得是一個無底洞,越挖越深越,最後才發現被向下挖的不只是詩,還有讀者的心。

不可轉載
Can see
相信生活只是一種幻覺。
相信生活只是一種幻覺。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