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但卻無阻人們對其的生命後期的逃避與拖延,而其中「老齡化」這一環節,更是迫切地需要正視。所幸,設計領域已開始有所行動。雖然其目的並非尋求長生仙丹,但卻足以讓人不再害怕,更能快樂地享受未來。
想像到了 2050 年,我們每遇見的 10 個人之中,就有2位是銀髮族!然而,這個數據還不算驚人,緣由同一時期,年齡達到 80 歲的人數也將會比現今多四倍!這個現象甚至早就出現於日本社會裏。該國自 2012 年 9 月起就已經有 5 萬名百歲者。不過,近期真正以跨界計畫來正視社會老化問題的,或許就屬另一邊廂的英國了。
「每個人都想要長壽,但是卻沒有人要變老。」喬納森·斯威夫特在近 300 年前寫過。而事實驗證了,根據倫敦設計博物館完成的一項前任調查顯示,大部分人認爲,到了 73 嵗才算「老」,但這其中卻還有相當多的受訪者完全駁斥「老」這一詞,認爲到了所謂的「第三年齡」(由學者拉斯裏特提出,指個體退休後至身心機能開始快速衰退的階段)時,生活更應該擁有健康和活躍性,以取代限制在居家或護理機構内的被動模式。而對於策劃了「New Old」展覽的皇家藝術學院教授 Jeremy Myerson 而言,相關的議題也是時候脫離沮喪感,邁向豐富、無限制人生。設計,也能就此讓人不怕變老。
Q&A with Jeremy Myerson (JM)
Q:「New Old」乃遵循了30年前 Helen Hamlyn 策劃的「New Design for Old」展覽所演進而來,這兩者之間有了什麼樣的改變和不同呢?
JM:這 30 年來,老齡化和設計業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們對於老齡化的意義的理解也有所擴大,對於這被命名為「第三年齡」的人生階段亦擁有了更為健康和活躍性的想法,開始取代舊時代,認爲「老年人」應該局限在居家或護理機構内的觀念。同樣地,隨著科技的興起和其他學術性的進步,設計師們現在都在跨領域進行合作,而非單打獨斗;文化探索已經變得與所有設計領域的技術解決一樣重要。
當時 1986 年的「New Design for Old」展覽,找來了頂級設計師來創造新的概念,以幫助老年人在家中能獨立生活。而我們也遵循了這概念,提出了六項前瞻性設計,只不過這些計劃主要是由團隊而非個人創建的,主要關注在移動性、社區、身份認同和工作環境等主題。因此與 30 年前相比,展出的設計也脫離了僅僅是產品的領域——它包含了時尚、傢俱、室內設計、運輸、服務、互動和經驗設計,還有包括了機器人、材料設計和人工智慧等。
Q:這展覽是倫敦全新的設計博物館開幕後的首個使用者之一,不曉得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是否有難忘的回憶?
JM:沒錯。博物館内的空間從來沒有被使用過,所以一切都是個學習的過程。這次的展覽必須是獨立佈展,不可使用任何固定式裝置,所以這就有點難度——而且也需要設計兩個入口。但設計團隊也成功達到要求。
Q:策劃這次的展覽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JM:老齡化這主題,一直以來鮮少被提及,甚至可能會令人沮喪——所以我們選擇一個更位樂觀的願景,展示設計如何可以增強和豐富老年生活的經驗。
Q:展覽除了展示現有的概念,也委託了不少公司開發新的產品或服務。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策劃?
JM:我們想要為未來設計——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需要前瞻到 30 年后。因此,我們委托了六個不同工作室來進行特別的新概念設計。所以這就不僅僅是一個「可現購」的產品展。我們想要擺脫如同定時炸彈的人口變化危機,展示正面想法的可能性。
Q:展出的哪個設計品是你最喜歡的?為什麼?
JM:顯然,作為策展人,我對所有的展品都感興趣,否則我也不會選擇他們作展示,所以我不允許有最愛的選擇。但我確實一開始就委托 Yves Behar 的 fuseproject 來設計「開場」,希望能對人口變化作回應,提供前從未見的前衛概念設計。而他的「Aura Powered Suit 」正好取得我要的效果。
Q:因為展覽是免費入場的,你認爲人們更應該把握機會去參觀嗎?這對你來說有多重要?
JM:老齡化是生命的一個自然部分,也將會發生在我們所有人身上。它不是一種疾病。我們應該歡迎更長壽的生命,這是一種禮物。所有到訪者都會對變老后而獲得更好的生活方式而感興趣。
Q:展覽中向人們提出了一道問題:「我認為老年開始於…?」,那你的答案是什麽?
JM:我認為年齡是一個社會結構,它身處于你的腦袋裏——我們從出生的那一天便開始老齡化,所以就算活到了 95 嵗,也有可能不會變「老」。
Q:展覽會有機會作巡演嗎?
JM:會的,我們想為這個展覽進行巡迴,而且也有不少人想要通過英國文化協會將它帶到美國和亞太地區。因爲,設計和老齡化本來就是不分國界的故事。
「The New Old」 展覽即日起于倫敦設計博物館開展,至2月19日。更多詳情可按此了解。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