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拍攝《月港蜂雲》的前兩年,因為當時某個工作的關係,我第一次參加鹽水蜂炮的活動,接觸到每年辦理鹽水蜂炮官方活動的主要單位 ── 武廟,也因此認識了武廟的管理人林益仁,地方上的人都叫他皮董。
將近八十歲的皮董,個性富饒台式幽默,為人海派好客,對年輕人也沒有架子,在蜂炮活動那兩天,我看到他幾乎不眠不休,一個人撐起全場指揮官的角色,從活動司儀到廟方儀式主持人,他一手包辦,當下不只對這個老人家感到欽佩,也從此被鹽水蜂炮和這個小鎮深深吸引。
但我心裡擔憂年事已高的皮董若是退位下來,誰又能代替他的角色,並且延續蜂炮活動的傳統呢?這個偏鄉的小鎮若是失去了蜂砲的傳統,它的未來又會是如何?沒想到這個原本出於個人情感的溫馨疑問句卻變成一條複雜命題超展開之路。
開始田調之後,我們找到了畢業後留在故鄉做藝術工作的禹禹兄弟,他們從瀨戶內海藝術季帶回寶貴經驗,希望用藝術來推動家鄉發展,他們並沒有因為尋求創新就拋棄傳統,蜂炮文化一直是身為鹽水人的驕傲,他們把對於家鄉的期盼與情感印在自己的 T-shirt 上 ── 要讓世界看見鹽水!現在每年許多文青必去的月津港燈節就是在他們手中開始舉辦的。
和禹禹兄弟的聊天過程中,我獲得很多關於鹽水是如何從過去繁榮商港變成如今人煙稀少的小鎮歷史,也因為年齡相仿,我和兩兄弟有許多共同經驗與感受,尤其是談到「這個時代對於年輕人有多不友善」這個話題,我們彼此都認真抱怨了一番!
然而,我也發現他們的困境某部分原因來自於地方上老人家……。擁有較多資源和話語權的長輩們,但對於城市發展的想法過於保守或傳統,往往難以接受年輕人想法和建議,其中可能也包含皮董,於是我原本對這個故事過於單純的情感與想像就這樣徹底瓦解了……。
雖然情感上大受打擊,但此時紀錄片的議題變成當傳統守舊的老人遇上意圖創新的年輕人,鹽水的未來會是如何?於是我朝著這樣的方向開始了蹲點拍攝,而在我對皮董有更深的理解之後,片子的觀點又產生了新的變化。
四十年前,腦袋靈活點子多的皮董在當時武廟老一輩人心中的優秀人才,即便如此,他也曾因為提出與老一輩的想法不受採納,負氣與老人們決裂而離開武廟將近六年的時間,那時我突然意識到年輕時的皮董是不是也像現在的禹禹一樣,擁有滿腹想法與理想,想促進家鄉發展,卻也必須與當時保守的老人們抗衡?而當現在的禹禹一步步朝理想邁進,會不會有一天他們也成為小鎮上的過氣與保守勢力?屆時他們又能成為比皮董更明理或開放的老人家嗎?
於是,我對於鹽水未來如何永續發展又有了新的疑問:「難道光有禹禹和年輕時的皮董這樣的角色,鹽水蜂炮的傳統與信仰就能維繫幾百年的歷史而不致流失嗎?」就在持續思索問題的過程中,我們碰上了鹽水關督府的阿宏。
四十歲的阿宏,在鹽水土生土長,對蜂炮與廟會文化的愛溢於言表,他與大哥和朋友在二十年前創立了關督府,一開始雖然是個小轎班,但他們的蜂炮經常是當年地方上最大座最澎派的,他逢人總是說我們這個小地方能夠有這樣的文化,而且這麼多人都想來參與,這是我們鹽水人的驕傲!事實上,阿宏就是大多數鹽水人的縮影,他們熱愛蜂炮傳統,並且以故鄉為榮。
走到此時,紀錄片的全貌也逐漸清晰了……。從皮董和禹禹的身上,我明白了世代價值觀的落差與衝突確實存在,但卻並不真的影響小鎮永續發展,重要的是要持續有年輕人在屬於他們的時代中勇敢地提出想法去衝撞體制,並且努力執行實踐,在新舊世代衝突與交替的過程中,即使緩慢,還是為小鎮帶來新的改變與創新,而阿宏與其他居民的支持下,他們得以保留住最核心的蜂炮文化,就像一座堅實的堡壘,共同守護著他們的家鄉,持續往前未來邁進。
不只是鹽水,臺灣的許多偏鄉正面臨嚴重人口老化的困境,如何讓城市永續發展成為專家們燙手的難題,這部片不會是問題的最佳解答,而是希望從這裡開啟大家思考的開關,誠心希望大家能來看看「月港蜂雲」這部片,或許能幫助大家多思考自己和家鄉的關係,當我們面對世代衝突的問題,也能夠因此找到互相理解和溝通的可能性。
感謝大家收看,我愛臺灣,我們下次見。
INFO:《月港蜂雲》
首播日期|2021.3.18(四)晚間十點
更多公視紀實:FaceBook、官方網站
撰文者|盧曉筠導演
COMMENT